古道[漢語辭彙]

古道,漢語辭彙。

拼音:gǔ dào

釋義:古舊的道路。

《古道歇棚記》載:“古道者,古來人世跨空移時、運往行來之途;貫朝穿代、紉憂綴樂之線。”(《載敬堂集》)

也指源於古代的信實淳厚的道德風尚,民間百工之事。

另有人名革命先烈古道。

詞目

古道

拼音

gǔ dào

引證解釋

1、古代之道。泛指古代的制度、學術、思想、風尚等。

漢 桓寬 《鹽鐵論·殊路》:“夫重懷古道,枕籍《詩》《書》,危不能安,亂不能治。”

唐 韓愈 《師說》:“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宋 文天祥 《正氣歌》:“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清 錢泳 《履園叢話·雜記上·裹足》:“國朝八旗婦女皆不裹足,古道猶存,其風足尚。”

2、古老的道路。

唐 杜甫 《田舍》詩:“田舍清江曲,柴門古道旁。”

元 馬致遠 《天淨沙·秋思》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明 高濂 《玉簪記·追別》:“夕陽古道催行晚,聽江聲淚染心寒。”

清 方文 《留別吳錦雯》詩:“古道江雲厚,愁心浦月遲。”

代表類型

商於古道

古時候,勤勞智慧的商人在巍峨的秦嶺間開闢出一條蜿蜒險峻、連線東南和西北的重要貿易通道,史稱之為商於古道。

商於古道是指戰國時期商邑與於邑之間的水陸通道,泛稱“商於之地六百里”。其西起古商州藍橋,東至河南省內鄉縣柒於鎮,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稱作“武關道”、“商於道”,唐代又稱為“商山道”或“商州路”。自春秋戰國時起商於古道便是重要的軍事和商貿通道,承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而今,我市“一體兩翼”宏偉的經濟藍圖描繪,商於古道被拂去厚重的歷史灰塵,新的時代里重新煥發其經濟文化勢不可擋的光彩和魅力。
兵家必爭之地
歷史上,商於古道是先秦時期華夏、苗蠻、東夷三大族團交錯過渡地帶,是楚族、楚國、楚文化的發祥地,是夏、商、周三代經略南國的戰略通道,是戰國時期秦、楚反覆爭奪的戰略要地,是秦國扭轉乾坤,一統天下的戰略支點,是初唐、盛唐時期大唐帝國的第二條“國道”。
秦時,商於古道是秦馳道的主幹道之一。漢時已成為全國馳道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戰國及秦漢魏晉時期,商於古道的主要功能偏重於軍事方面,由於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秦孝公十一年,秦國控制了東進中原的函谷關和南下江漢平原的武關,並在武關以西“城商塞”,加封公孫鞅為“商君”,改名商鞅,“封之於、商十五邑”,為得是要商鞅為秦國守住商於古道這條重要的交通線。史料中有記載,王陵在劉邦項羽之爭時屯兵於上洛南三十一里的古道旁襄王溝內建城號稱襄侯王(古道寒川佛誕公園襄王溝內王陵故城),助劉邦往返商於成就大業;明末農民起義首領李自成因屯兵商洛而養精蓄銳、恢復元氣,最終走出商洛後直取京城;民國時期,商於古道成為陝西抗擊日寇東路軍侵略的軍需供給線,又是中國共產黨鄂豫陝和豫鄂陝革命根據地中心區域和解放軍中原突圍部隊北上的重要通道。

茶馬古道

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並以茶葉為主要商品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主要有兩條,一是始於長安,西南經陝川入吐蕃(現西藏),翻越高山險嶺入身毒(今印度)等地。另一條是從中原通向雲南的古道。

徽杭古道

古代徽州通達杭州的主要通道。 績溪是途中要鎮,是徽杭兩地的中轉站。因為旅遊業的發展,現已發展成中國第一古道。

夏特古道

是聚考古和探險為一體的高危的徒步探險線路,穿越途中,支離破碎的木扎特的冰川,冰縫、冰河,以及洶湧的南木扎爾特河都會給探險者構成極大的威脅。加上馬匹無法通過木扎爾特冰川,探險者只有靠自己背負所有的裝備食品,在高海拔山區行軍對體力也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夏特古道夏特,清代稱沙圖阿滿台,位於昭蘇西南部的汗騰格里山下,是伊犁至阿克蘇的交通驛站。夏特古道北起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昭蘇縣的夏特牧場,南至阿克蘇地區溫宿縣的破城子,它溝通天山南北,全長120公里,乃是伊犁通南疆的捷徑,是絲綢之路上最為險峻的一條著名古隘道。隨著新疆南北疆公路的貫通,這條古道早已經無人問津,人們從南疆的溫宿縣到北疆的昭蘇縣要走近2000公里漫長的交通線。

盤山秀嶺

約開闢於宋朝,是京都臨安通往福建、廣東一帶的“國道”的一段,北起台州黃岩溫嶺地界,南至溫州樂清雁盪山。長約260里,寬平均約七尺,石塊砌鋪,至今路況基本如舊。《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盤山秀嶺古道行》云:

金公剛裕庚七七,從戎功成復拾筆,獅步沉健性超逸。

劉翁妙順年七二,笑謂人生信如寄,講台餘年謹惜器。

陳生民榮富春秋,政策許休而未休,為民甘為孺子牛。

彭君福雲正年輕,公務休假愛旅行,硯田呼來信手耕。

吾自知天命,學孔一日也三省,樂山樂水動高興。妻兒倆也有同好,幾大名山攀不剩。

大家昨游龍湫歸,相約今日古道瀟灑走一回。盤黃村北嶺如梯,石級雲扶沒天倪。要為官道通帝闕,千年幾受驛馬蹄。兩旁花草侵路心,二三短亭頗積泥。標語樑柱成文物,革命年代濃墨題。[1] 行行逗逗五六里,轉身俯睇嶺南迷。萬家甍瓦任模糊,雁峰蒲水已難稽。更陟一彎逼鞍嵴,盤山中聽兩州雞。清風吹汗若灑珠,男女老少遊興齊。眾人腰腳動力足,越嶺漸覺暑氣溽。洪武尖下林多青,泉爭坡競仄莫束。嶁民輕易不下山,歧徑雖通蕪欲局。主途展闊曾一段,當時造旨未見錄。或謂憩眾備上嶺,或謂詅產小插曲。談論聲中步前方,迤邐降入太湖鄉。驛道截剩幾段閒,接以車路鋪青黃。沿途屋舍新舊雜,偶有老館無完牆。長溪兩岸田野曠,耕種牧飼各施將。富餘農力易身份,申辦廠企開作坊。蟬鳴幽靜犬吠鬧,聲響遙逝八面岡。認準解人詢前程,曲折奮上秀嶺坪。有紀有堂生話題,說是茶樓昔經營。挑夫嗨嗨馬鐵響,京宦粵商賴稍停。叢筱扶出蘆葦高,紫蕨放拳野蔓榮。歌禽逗人鼲看人,榛莽遠近聽蟲鳴。佳日傍午當艷晅,嵐消颸動衣衫翻。道里悠悠難窮原,世界今古逝與存。山頭雙向瞰山根,秀嶺南北秀嶺村。

【注】標語:驛亭內木構件上部可見多處不同時期的政治標語,如“人民戰爭勝利萬歲”、“人民公社好”、“滅資興無”、“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奮勇前進”、“實現四十條建設新農村”等等。

羊腸古道

古羊腸坂在豫西北與晉東南接壤的南太行山中,東經112°54′,北緯35°10′。南口懷州(今河南沁陽市),北口澤州(今山西晉城)。從沁陽西萬、山王莊呈人字形入山,到常平匯交呈之字形北上,古稱“羊腸坂八百盤”。羊腸坂是古代太行五陘之一的太行陘,又名太行道。它盤旋在海拔200至940米之間,長45公里。峰巒疊嶂,溝谷縱橫,懸峭屏連。在古代,這條坂道是古柏參天,虎豹攔路,陰森恐懼。

沁陽市常平村北至山西新碗城一段長2.5公里,在海拔450至850米之間的碗子城山間,被稱為羊腸坂上的咽喉要道。這裡東越幽谷是天池嶺,西跨龍門河是班鳩嶺,向南一覽眾山腳下小,向北高山屏翠一線天,正是一夫把關,萬夫莫開。在這段坂道上,歷史遺蹟星羅棋布,刀光劍影猶在眼前。主要有古代坂道1500多米,哨卡、城寨、題刻等10多處。

羊腸古道是太行陘的最險要路段,轄古京洛要道之咽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據有關史料記載,公元前497年,孔子遊說趙國,曾過羊腸坡。公元前262年,秦將白起伐韓之野王,在野王屯兵期間,曾使人經羊腸坡至趙施“離間計”;公元206年,曹操北征叛將高幹,路過羊腸坡適逢大雪,面對軍旅生活的艱辛感慨萬千,寫下著名詩篇《苦寒行》,羊腸坡也由此更名為羊腸坂。

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貫穿北京市門頭溝全境,古道多且長,主要有永定河古道、商運道、軍用道、進香道,它們相互交織、綿延纏繞。其中商用古道的歷史遺蹟最多,過了幾百年乃至數千年歷史,雖顯得滄桑古舊,然風情古韻猶存。水峪嘴—東石古岩村,這部分屬於西山古道北路,基本是沿著永定河谷而行,逶迤遠去。西山大道東起三家店,但也可直接從水峪嘴開始,翻牛角嶺,再經橋兒澗,馬各莊,到達東石古岩村。

其他信息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古道風俗文明的出現往往是重要的里程碑,會產生劃時代的影響。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地域出現的風俗文化,往往代表著那一歷史時期的文明程度和科學文化發展水平,凝結著該時期極為重要、也極為豐富的自然及社會信息。——李二和《中國水運史》

古道之意大致有二:

一是指古老的道路,即陸道和水道。《隋書·地理志》、《大庾嶺路序》、《水經·淇水》“古道繁織、逶迤遠上”;“古道紛繞”、“淇水,古之道也”;唐詩人李端“古道黃花落,平蕪赤燒生”;李白“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

二是指古老的風俗、義節、操守等。如:《禮記·檀弓上》:“仲子也猶行古之道也”;文天祥《正氣歌》:“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大凡古之風俗、禮儀、科技發明及民間百工之事皆在此列,概堪稱古道。

無論是作為陸上與水上交通及水系活動變遷遺蹟的古道,還是其沿途或流域所覆蓋的絢麗多彩的風俗文化之古道,在歷史的長河中,都猶如一脈脈複雜的經絡之舟,承載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是歷史進步的母體和載體。對古道文明的發掘、蒐集、整理與研究,繼承與發揚,是一個十分嚴峻而長遠的課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李二和《中國水運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