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背景
古詩地圖,是揚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大一新生成亮蒐集相關資料自製的。作為一名物聯網專業的理科生,成亮對於旅遊和人文歷史十分感興趣。古詩地圖的創意始於一次二十四橋遊歷。遊玩過程中腦中突然閃現很多關於二十四橋的詩詞:“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將眼前的景和朦朧的詩詞聯繫起來,感覺景色給人一種特別的歷史滄桑。後來經過百度,發現幾乎每個景點都有幾個典故。就想到了要將這些景點和詩詞聯繫起來,懷著古人的心態去遊玩一番。
另外,2015年是揚州建城2500年,屆時將有很多遊客湧入揚州,最美不過古揚州。成亮還希望這張地圖可以分享給更多來揚州的人和身邊的同學,更好的領略揚州的古典文化之美。在遊玩之餘,還能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
內容特點
該地圖囊括以東關街、個園、何園、瘦西湖、二十四橋為代表的9個歷史景點,涉及9個大家的9部名作。在原有揚州地圖的基礎上,插入古詩詞圖案,達到內容豐富,畫面簡約,路線清晰的效果。
這些古詩背後還有不少故事。代表瘦西湖的詩句是清代錢塘詩人汪沆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並蜚聲中外。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一首詩惹來無數的猜想、尋覓和傳說,恐怕只有杜牧的這首《寄揚州韓綽判官》了,說揚州的二十四橋是個萬人迷恐怕毫不為過。一個又一個謎,就如同揚州的小橋流水和別樣風情,吸引著無數各地“冬粉”紛紛騎鶴下揚州。
“金峰平掛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雲”是明代進士李孔昭(1613~1660年)《白塔寺歌》中的一句。這首詩用於揚州的白塔顯得很貼切。揚州至今還流傳著“一夜造白塔”的故事。
在揚州寬闊的文昌中路的中心,矗立著一座千年石塔。從前,這裡還有一座僧院,名叫惠昭寺,亦稱木蘭寺。如今寺院已經蕩然無存,可是,“飯後鍾”的歷史卻從唐代一直流傳到現在。石塔寺本晉代遺剎,名蒙因顯慶禪院。唐開成三年(838年),得古佛舍利於木蘭院,建石塔藏之,易名石塔寺。
唐代王播少孤貧,就食於石塔寺,隨僧眾聽鐘聲就餐,久之,為寺僧所厭惡。有一次,故意先吃後敲鐘,讓他撲了個空,待王播趕到,僧眾已經餐畢,使王播非常難堪,乃題詩兩句於寺壁而去。後王播離寺他去,發憤攻讀。20年後,王播以淮南節度使高位重訪此處,看到他昔年所題詩還在,而且僧人們小心翼翼地蒙上了一層碧紗,奉若珍寶。僧人們一反前態、極盡諂媚的嘴臉讓王播想起當年,對世態炎涼感慨至深,另又新作一首“二十年前此院游,木蘭花發院新修。而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石塔寺也因此出名。
此外,郭沫若題寫的對聯:“騎鶴樓頭,難忘十日,梅花嶺畔,共仰千秋。”以及杜牧的“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等詩句都大大提升了揚州景點的知名度。
製作方法
對於自己的古詩地圖,成亮還有些不太滿意。地圖是網上下載下來的,只是用美圖秀秀修剪了下,清晰度不是太好,要是能搞成手繪地圖就好了。成亮希望有藝術設計大學生和他一起合作,描繪古詩地圖,將美景與文化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