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介紹
大多在每年農曆四月上旬的趕狗場和豬場以及新谷節(一般為農曆九月十日)進行。古瓢舞用古瓢琴伴奏而得名,古瓢琴用松木雕成,狀似家用水瓢,琴的面板有四個音孔,一根音柱,音柱由板面直插入共鳴箱內,古瓢琴既是男青年們舞蹈時手上的道具,也是舞蹈中的唯一伴奏樂器,古瓢舞,一直是圍著圓圈跳,由兩個男子拉古瓢和四個以上的姑娘一起跳;更多的是人們圍成兩圈:年長的、小伙子們在外,手持瓢琴邊拉邊跳;姑娘在里,踏著“踩歌堂”的舞步,時而順時針方向鏇轉, 時而逆時針方向移動,兩膝蓋微帶顫動。不論舞步怎樣變化,姑娘的手始終是兩肘彎曲架在胸腹前不停地上下左右移動。舞步的變化, 是根據音樂的變化而變化,有二拍子、三拍子、五拍子、七拍子的,節奏是2/4、3/4的不規律組合。 主要動作的名稱有跳圓、格呆(踩步)、格吊(前後左右轉)、格覽(踩二胡路聲調)、拚向(模仿鬼跳舞)等等。
描述
這些苗寨同胞從五、六歲的小孩到年過花甲的老人,幾乎都會跳這種舞。表演

再加上優美粗獷的“蘆笙舞”和熱情洋溢的“攔門牛角酒”迎客等儀式,伴與“山間木葉情歌對唱”等傳統戀愛習俗。不僅表現了苗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的新風貌,而且揭示了他們遠古祖先開闢原始大荒的艱辛和樸實。
相關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