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馬路灘林場位於古浪縣境北部騰格里沙漠南緣,是全縣風沙治理的重點區域。建場以來,堅持以“生態治
?理為主、沙產業開發為重點”的發展方針,探索創新防沙治沙模式,採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積極構建多林種、多功能、喬灌草、網片帶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森林覆蓋率由建場初期的2.2%提高到目前的18.6%,植被覆蓋度由30%提高到80%,形成了特色鮮明、內涵豐富、效益突出的“馬路灘模式”,成為河西地區沙漠綜合治理、節水農業、沙產業開發和沙漠科技示範基地,被評為“國家扶貧龍頭企業”和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和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一是實施項目帶動。認真把握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爭取國家、省、市重點治理項目25項,國家資金4000多萬元,引進國際信貸資金5000多萬元。先後實施以色列6000畝節水滴灌工程,全省名優新特林果基地及林木良種繁育基地項目,承擔國家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試點縣、武威市10萬畝釀造葡萄基地建設、退耕還林還草、生態公益林保護、“三北四期”工程等建設項目,完成日元貸款風沙治理項目及恢復和保護祁連山生態環境等項目建設任務,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擴大了沙漠治理範圍,在132公里風沙線上完成圍欄封育45萬畝,營造農田防護林800畝、水灌防護林3000畝,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二是科技示範帶動。大力引進推廣新技術、新材料和新成果,廣泛套用“大苗深栽”、“泥醬磷肥沾根”、“地膜包根”、“落水栽植”、“一棵樹,一把草”等旱作造林技術, 造林成活率由原來的60%提高到85%以上。依託中科院治沙所設計建成融傳統治沙技術、生物活體治沙技術和化學材料治沙技術為一體的“世界治沙技術展示長廊”;建立特色植物品種園,引進沙生、綠化等喬灌木品種162個,同時套用鎖陽、蓯蓉人工接種栽培、溫室核桃栽培、容器育苗等技術,在沙漠腹地配套滴灌設施,移栽雲杉、側柏、油松、杜松、樟子松等2000多株,建成“沙漠移動森林”及防沙治沙項目示範2000畝,科技貢獻率達到了80%以上,被確定為中科院治沙所、內蒙古肉蓯蓉研究所、甘農大實驗實習基地。
三是社會參與帶動。先後與以色列、日、美、法等國12個民間團體及企業、個人開展合作,建立中日沙漠綠化植樹基地。配合上海社科院、北京大學等社團和個人沙漠公益植樹活動,啟動“地球家園?騰格里沙漠綠色行動”,開展“我在沙漠栽棵樹”等活動,累計營造防風固沙林30萬畝,封沙育林(草)50萬畝,埋壓麥草方格沙障2萬畝,尼龍沙障150畝,基本控制了東起三板灘、西至六墩子66公里長的風沙線,治理了白板灘、黑疙瘩梁等10個危害嚴重的內陸沙丘和風沙口,保護了沙漠前沿260多個村莊,使40多公里鐵路和120公里公路、20多萬畝農田免受風沙侵害,有效遏制了“沙進人退”的局面。
四是產業開發帶動。遵循“多採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沙產業開發思路,建立“種植—養殖—加工—服務”產業鏈條,發展優良苗圃3000多畝,種植經濟林果和釀造葡萄4000畝,建成畜禽養殖小區20個,利用天然白刺、梭梭進行瑣陽、肉蓯蓉人工種植50畝。發展日光溫室100座,栽植紅提葡萄3萬株,年培育紫葉小檗、金葉女貞、月季等花卉15萬株,檸條、沙棗等容器育苗10萬株。開發“土門”羔羊肉、沙漠土雞、“黃羊川”小雜糧、糯玉米和“紅禿頭”功夫拉麵等優質產品。建成農業觀光、治沙成果展示、原生態沙漠自然風光三大景區,形成了生態建設帶旅遊,旅遊反哺生態建設的良性循環機制。
五是機制創新帶動。創新經營機制,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內部股份制,實行承包、租賃、合資、合作等多種方式,積極籌措資金1800萬元,建成苗木、林果、養殖和旅遊四個產業化基地,年產值達2000多萬元。建立防沙治沙責任制,推行造林契約制、技術承包制和責任追究制,對劃定治理區域堅持造管並重,確保發揮應有治理成效。建立全員層級聘用制用人機制和人才激勵機制,實行因事設崗、按崗定人、以崗定酬、分級核算的分配原則,管理人員實行崗位工資、經營人員實行效益工資、生產人員實行承包工資,極大地調動了員工積極性,提高了生產經營效益,治理投入逐年增加,加快了防沙治沙和生態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