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東村,位於陝西省商州市西山島北端,相傳該村始建於秦末漢初,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當時,商山四皓(甪里先生周術、東園公庾秉、夏黃公崔廣、綺里季吳實)輔助漢惠帝劉盈登位後,即到西山隱居。其中東園公庾秉隱居於此,東村因此而得名。南宋保祜二年(1254年)西山梅梁里(今後埠)徐氏的一支遷到東村定居,東村開始興盛。古村因山勢走向,平面呈一字形,面積1.8萬平方米。村內街道東西走向,橫貫全村,長600米,街道路面用花崗石板鋪設,下為泄水溝。古街蜿蜒逶迤,兩側小巷深深,門枕林立,高牆四起,層樓疊院,錯落有致,透露出山村特有的厚重悠遠質樸的氣息。村內現存明清建築10多處,較完整的有錦繡堂、延聖堂、學圃堂、紹衣堂、敦和堂、萃秀堂、郎潤堂、孝友堂、源茂堂、凝德堂、徐家祠堂、棲賢巷門等。其類型有民居、祠堂、巷門、店鋪、橋樑、古井等。其中2處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村的民居多深宅大院,畫棟雕梁,構築精細,規模宏大。以錦繡堂、萃秀堂最為典型,均為一路六進的高牆深院群體建築。沿中軸線分布有門廳、大廳、樓廳、住樓等單體建築。各進建築均以磚雕門樓及牆垣隔成獨立的單元。這種外圍院牆高聳的建築形式,實際上是一種封閉型的空間結構。反映出宅主人的內向和防禦的心理要求。而多進廳堂之間,設定天井和庭院,其功能是採光、通風與排水。
東村的古建築多彩畫裝飾,也是其特色。建於清代的萃秀堂和徐家祠堂的梁枋上均繪有包袱錦彩畫,其圖案豐富,用色素雅,色調明快。是研究民間建築裝飾藝術的絕好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古村的東街棲賢巷口還保存一處建於明代的巷門。體量雖小,但形制古樸。巷門,是古代里仿製的坊門演化而成的古代村落的一種安全防衛設施。這種明代巷門的建築形式在蘇南地區僅存這一處,其梁架結構建築風格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東村是蘇南地區古代村落的縮影。它記述著明清時期古村聚落的風貌與人居環境結構。對研究我國民間住宅建築的形制和成就極具科學價值。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41.00畝(其中:田21.00畝,地20.00畝),人均耕地0.11畝,主要種植水稻、柑橘等作物;擁有林地594.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8.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7畝,主要種植柑橘等經濟林果;無水面、草地,荒山荒地98.00畝,其他面積767.00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水稻、柑橘,農產品主要銷售往縣內國外。2007年全村銷售總收入65.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2%。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5.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3.00萬元,占總收入的41%;畜牧業收入66萬元,占總收入的4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50頭,肉牛1頭);林業收入2.00萬元,占總收入的1%;第二、三產業收入18.00萬元,占總收入的12%;工資性收入15.00萬元,占總收入的11.5%。農民人均純收入83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人(占勞動力的7%),在省內務工的有6人。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2.5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0.50萬元,有固定資產0.8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通路、通電、和電視、電話四通,沒有路燈。有98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有98戶通電,有8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3%和8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戶(分別占總數的51 %和41%)。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 ;村內主幹道為未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 3.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農用運輸車5,拖拉機5輛,機車36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00畝,有效灌溉率為7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5 畝。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1.00畝(其中:田21.00畝,地20.00畝),人均耕地0.11畝,主要種植水稻、柑橘等作物;擁有林地594.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8.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7畝,主要種植柑橘等經濟林果;無水面、草地,荒山荒地98.00畝,其他面積767.00畝。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水稻、柑橘,農產品主要銷售往縣內國外。2007年全村銷售總收入65.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優質甜橙特色產業。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98戶,共鄉村人口377人,其中男性198人,女性179人。其中農業人口367人,勞動力214人。該村以汗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6人,哈尼族族5人。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57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7%;享受低保10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小新寨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建水四中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0公里,距離中學3.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8 人,其中小學生21人,中學生17人。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2.5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0.50萬元,有固定資產0.8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內重大事項;集體財務收支情況。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9人,黨員中男黨員9 人。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業基礎設施落後;飲水困難;農業技術科技含量低。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特色農業,擴大優質甜橙種植;大力發展畜牧業,發展勞務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