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文學讀本]

古文觀止[文學讀本]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選定的古代散文選本。二吳均是浙江紹興人,長期設館授徒,該書是清朝康熙年間選編的一部供學塾使用的文學讀本,此書是為學生編的教材。 《古文觀止》收自東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書12卷,以收散文為主,兼取駢文。題名“觀止”是指該書所選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們所能讀到的盡善盡美的至文了。 《古文觀止》由清代吳興祚審定並作序,序言中稱“以此正蒙養而裨後學”,當時為讀書人的啟蒙讀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鐫版印刷。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

該書所選的古文,均以散文為主,兼收韻文、駢文。先秦選的最多的是《左傳》,漢代選得最多的是《史記》,唐宋時代選得最多的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的文章。照文體來看,該書選韻文十三篇,如《楚辭·卜居》,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杜牧《阿房宮賦》等,這些作品都是“極聲貌而窮文”,工於描繪,描繪中雖用韻語,但與詩不同,往往韻散結合,來加強聲情之美。散文則或記人或記事,有議論有寓言等等。

作品目錄

《古文觀止·卷一》——周文
篇次篇目出處
鄭伯克段於鄢《左傳》
周鄭交質
石碏諫寵州吁
臧僖伯諫觀魚
鄭莊公戒飭守臣
臧哀伯諫納郜鼎
季梁諫追楚師
曹劌論戰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宮之奇諫假道
十一齊桓下拜受胙
十二陰飴甥對秦伯
十三子魚論戰
十四寺人披見文公
十五介之推不言祿
十六展喜犒師
十七燭之武退秦師
十八蹇叔哭師
《古文觀止·卷二》——周文
篇次篇目出處
鄭子家告趙宣子《左傳》
王孫滿對楚子
齊國佐不辱命
楚歸晉知罃
呂相絕秦
駒支不屈於晉
祁奚請免叔向
子產告范宣子輕幣
晏子不死君難
季札觀周樂
十一子產壞晉館垣
十二子產論尹何為邑
十三子產卻楚逆女以兵
十四子革對靈王
十五子產論政寬猛
十六吳許越成
《古文觀止·卷三》——周文
篇次篇目出處
祭公諫征犬戎《國語》
召公諫厲王止謗
襄王不許請隧
單子知陳必亡
展禽論祀爰居
里革斷罟匡君
敬姜論勞逸
叔向賀貧
王孫圉論楚寶
諸稽郢行成於吳
十一申胥諫許越成
十二春王正月《公羊傳》
十三宋人及楚人平
十四吳子使札來聘
十五鄭伯克段於鄢《穀梁傳》
十六虞師晉師滅夏陽
十七晉獻公殺世子申生《禮記·檀弓》
十八曾子易簀
十九有子之言似夫子
二十公子重耳對秦客
二十一杜蕢揚觶
二十二晉獻文子成室
《古文觀止·卷四》——戰國文
篇次篇目出處/作者
蘇秦以連橫說秦《戰國策》
司馬錯論伐蜀
范雎說秦王
鄒忌諷齊王納諫
顏斶說齊王
馮諼客孟嘗君
趙威后問齊使
莊辛論幸臣
觸龍說趙太后
魯仲連義不帝秦
十一魯共公擇言
十二唐雎說信陵君
十三唐雎不辱使命
十四樂毅報燕王書
十五諫逐客書李斯
十六卜居屈原
十七宋玉對楚王問宋玉
《古文觀止·卷五》——漢文
篇次篇目出處/作者
五帝本紀贊《史記》
項羽本紀贊
秦楚之際月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孔子世家贊
外戚世家序
伯夷列傳
管晏列傳
屈原列傳
酷吏列傳序
十一遊俠列傳序
十二滑稽列傳
十三貨殖列傳序
十四太史公自序
十五報任少卿書司馬遷
《古文觀止·卷六》——漢文
篇次篇目作者
高帝求賢詔漢高祖
文帝議佐百姓詔漢文帝
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詔漢景帝
武帝求茂才異等詔漢武帝
過秦論上賈誼
治安策
論貴粟疏晁錯
獄中上樑王書鄒陽
上書諫獵司馬相如
答蘇武書李陵
十一尚德緩刑書路溫舒
十二報孫會宗書楊惲
十三光武帝臨淄勞耿弇漢光武帝
十四誡兄子嚴敦書馬援
十五前出師表諸葛亮
十六後出師表
《古文觀止·卷七》——六朝唐文
偏次篇目作者
陳情表李密
蘭亭集序王羲之
歸去來兮辭陶淵明
桃花源記
五柳先生傳
北山移文孔稚珪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駱賓王
滕王閣序王勃
與韓荊州書李白
十一春夜宴桃李園序
十二弔古戰場文李華
十三陋室銘劉禹錫
十四阿房宮賦杜牧
十五原道韓愈
十六原毀
十七獲麟解
十八雜說一(龍說)
十九雜說四(馬說)
《古文觀止·卷八》——唐文
篇次篇目作者
師說韓愈
進學解
圬者王承福傳
諱辯
爭臣論
後十九日復上宰相書
後廿九日復上宰相書
與於襄陽書
與陳給事書
應科目時與人書
十一送孟東野序
十二送李願歸盤谷序
十三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十四送楊少尹序
十五送石處士序
十六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十七祭十二郎文
十八祭鱷魚文
十九柳子厚墓志銘
《古文觀止·卷九》——唐宋文
篇次篇目作者
駁復仇議柳宗元
桐葉封弟辨
箕子碑
捕蛇者說
種樹郭橐駝傳
梓人傳
愚溪詩序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鈷鉧潭西小丘記
小石城山記
十一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十二待漏院記王禹偁
十三黃岡竹樓記
十四書洛陽名園記後李格非
十五嚴先生祠堂記范仲淹
十六岳陽樓記
十七諫院題名記司馬光
十八義田記錢公輔
十九袁州州學記李覯
二十朋黨論歐陽修
二十一縱囚論
二十二釋秘演詩集序
《古文觀止·卷十》——宋文
篇次篇目作者
梅聖俞詩集序歐陽修
送楊寘序
五代史伶官傳序
五代史宦者傳論
相州晝錦堂記
豐樂亭記
醉翁亭記
秋聲賦
祭石曼卿文
瀧岡阡表
十一管仲論蘇洵
十二辨奸論
十三心術
十四 張益州畫像記
十五六國論
十六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
十七范增論
十八留侯論
十九賈誼論
二十晁錯論
《古文觀止·卷十一》——宋文
篇次篇目作者
上梅直講書蘇軾
喜雨亭記
凌虛台記
超然台記
放鶴亭記
石鐘山記
潮州韓文公廟碑
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札子
前赤壁賦
後赤壁賦
十一三槐堂銘
十二方山子傳
十三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
十四黃州快哉亭記
十五寄歐陽舍人書曾鞏
十六贈黎安二生序
十七讀孟嘗君傳王安石
十八同學一首別子固
十九游褒禪山記
二十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
《古文觀止·卷十二》——明文
送天台陳庭學序宋濂
閱江樓記
司馬季主論卜劉基
賣柑者言
深慮論方孝孺
豫讓論
親政篇王鏊
尊經閣記王守仁
象祠記
瘞旅文
十一信陵君救趙論唐順之
十二報劉一丈書宗臣
十三吳山圖記歸有光
十四滄浪亭記
十五青霞先生文集序茅坤
十六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王世貞
十七徐文長傳袁宏道
十八五人墓碑記張溥

創作背景

古文觀止上下冊 古文觀止上下冊

起初,吳乘權、吳調侯叔侄倆只是為給童子講授古文編了一些講義。後來逐年講授,對古文的見解越來越深,講義越編越精,以致“好事者手錄”而去,“鄉先生”讀後有“觀止”之嘆,勸他們“付之剞劂以公之於世”。因此,才“輯平日之所課業者若干首”為一書。書稿編好後,即寄往歸化(今呼和浩特市)請吳興祚審閱。吳興祚“披閱數過”,以為此書於初學古文者大為有益,便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端午節為書做序,且“亟命付諸梨棗”,就有了《古文觀止》最早的刻本。

作品鑑賞

作品選文

二吳對清代以前散文的選擇存在明顯的偏重,重先秦、兩漢和唐宋時期散文,輕兩晉六朝和明代散文。這一重一輕既有二吳的主觀意識,也符合消以前散文的大體情況。《古文觀止》吸取前代選家(如金聖歎)的成果,入選的作品大都是比較優秀的。

作品評註

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

二吳又對選文作了新的評註:有時從文章句法和用字入手進行分析,如歐陽修《醉翁亭記》評語:“通篇共用二十個‘也’字,逐層脫卸,逐步頓跌,句句是記山水,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創調也。”有時評語從身世人情入手,如《史記·屈原列傳》評:“史公作屈原傳,其文便似《離騷》,婉雅悽愴,使人讀之,不禁唏噓欲絕。要之,窮愁著書,史公與屈子實有同心,宜其憂思唱嘆,低回不置雲。”

古文觀止經典本 古文觀止經典本

評註也取呂、樓、謝、唐、茅、金之說,而用樓、茅、金三家見解最多。多數評語是直接過錄,如《諫逐客書》《送李願歸盤谷序》《送石洪處士序》等的總評即全抄自樓氏選本。有過錄部分文字以作評的,如《捕蛇者說》《愚溪詩序》總評一半文字取自樓氏選本。《進學解》《諱辯》《祭十二郎文》總評一半文字取自茅氏選本。《晏子不死君難》《五帝本紀贊》《弔古戰場文》《留侯論》等文的總評部分文字即取自金氏選本。有本於原評而略作發揮的,如《答任安書》《報孫會宗書》《種樹郭橐駝傳》《豐樂亭記》 《書洛陽名園記後》《諫院題名記》等文的總評,就是對樓氏評語的發揮。《獲麟解》《爭臣論》《寄歐陽舍人書》的總評,就是對茅氏評語的發揮。《前赤壁賦》的總評是對金氏評語的改寫,《超然台記》的總評是以唐順之評語為骨架。還有些評語是將諸家之說糅為一體而出以己說,如《岳陽樓記》《讀孟嘗君傳》《喜雨亭記》的總評即合用樓、金之論而言。這種擇優而集的方法,在逐句逐段評點時用得更多。如《留侯論》首段末批“能忍不能忍是一篇主意”即取自呂氏批語,而“且其意不在書”下批“深人一層發議,此句及一篇之頭也”則取用金氏原批。二吳這樣“遍采名家舊注,參以己私”,是因為他們認為“諸選各有妙解,頗多闕略,是當取其所長以補其不足,便成全璧”(《例言》)。

一段段評語不僅有助讀作用,而其文字本身的清麗優美流暢婉轉也給人以美的享受,因此這種二重審美又使《古文觀止》增添了不少魅力。

藝術特色

1、對一部作品或一個作家,選擇了那些可以代表其思想與藝術風格的篇章。《左傳》是《古文觀止》選的最多的一部書,此書選的《季梁諫追楚師》、《西判論戰》、《宮之奇諫假道》、《子產告范宣子輕幣》、《晏子不死君難》等,都反映了《左傳》的這一進步傾向。《古文觀止》唐宋八大家的文章81 篇,基本上能代表他們的特色。即使是個別篇章的入選,也往往能代表寫作者的精神風貌。如《過秦論》、《治安策》,顯示出賈誼的才氣橫溢,議論深切;前後《出師表》,反覆致意,可看出諸葛亮的一片忠貞;《岳陽樓記》,立意商遠,情景交融,反映出范仲淹的思想境界與文童風貌。

2、對同一體栽的作品,入選時能從不同角度著眼,因而很少雷同單調的感覺。《古文觀止》選錄書信19 篇,但大多不是一般的應酬之作,而是各具特色,情文並茂。有的曾影響了一代的重要決策,如李斯的《諫逐客書》;有的發表了重要的政治主張,如路溫舒《尚德緩刑書》;有的是長輩對子弟的教育,如馬援《戒兄子嚴敦書》;有的是才智之士內心的不平,如司馬遷《報任安書》;有的深刻諷刺了腐朽的社會風氣,如宗臣《報劉一丈書》;有的實際上論述了一種專門的文體,如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寫法上也變化多端,如鄒陽的《獄中上樑王書》,反覆隱喻,不能自止,幾乎可以聽到蒙冤哭泣之聲;柳宗元的《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險語驚人,蹊徑獨辟,用獨特的議論開導友人,可以使人破涕為笑。同是乾謁的書信,李白《與韓荊州書》“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豪放侗儻,沒有乞憐之態;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通篇用一個比喻,反覆形容自己的才能與處境,懇求於人而又自負甚高。《古文觀止》中,雜記(主要是景物記)分量很重,達27 篇,而且各具特色。柳宗元的《鑽銷深西小丘記》,寄託著自己放逐蠻荒的悲涼身世,把山水遊記與抒情散文結合起來,含義深隱,別開生面;王禹俏的《待漏院記》,抓住人物片刻間的思想活動,著力渲染,解剖靈魂,披露肝膽,又用對比映襯的手法,突出刻畫了兩種政治品質截然相反的典型人物,這種寫法已開了《岳陽樓記》的先河;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句句是記亭,又句句是寫政績,句句是抒發作者的”與民同樂”的政治主張,排句散行,從容委婉;蘇軾的《喜雨亭記》,抓住“喜雨亭”三字,反覆發揮,文情盪淉,筆法靈活,最後歸結到及時雨貴於珠玉,表現出對人民疾苦的同悄;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因小見大,結構嚴謹,從游洞引申出一篇研究學問、創造串業的大道理;等等。

作品不足

一、完全不收先秦諸子,說明作者未能擺脫《文選》的束縛,其觀念已落後於唐順之。

二、對敘事文重視不夠,選史部之文多取其中議論文字,這可能是因為明清科舉考試只考議論文不考記敘文之故。

三、南北朝只選一篇,金元完全闕如,致使通史性選本中間缺了兩段。前者可能由於仍然輕視駢體,後者可能是學力不夠。

作品評價

近代·魯迅魯迅先生評價《古文觀止》時認為它和《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的不可輕視”。

作品影響

《古文觀止》則以時代為綱,作者為目,將作者的各類文體的作品集粹於一處,閱讀方便,查看快捷,使讀者對清代之前的散文史認識清楚,印象深刻。《古文觀止》的流行性與通俗性、權威性至今難以動搖,仍影響巨大,是青年首選的普及性古文選本。

出版信息

《古文觀止》成書以來,廣受歡迎,版本眾多。最早的版本,有映雪堂本等。五四以後,在上海等地出版了多種“言文對照"的《古文觀止》,共有四種:上海沈鶴記書局署做肅房編譯室著的一部,廣益書局印行署名陸文昭譯的一種,署名宋晶如譯註的一種,署名許嘯天譯註的一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古文觀止》的許多譯註本,都是用中華書局本為底本。中華書局本實有兩種:一是1959年本。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轉來的本子,此本“據映雪堂本斷句,並校正了個別顯著的錯字”。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點校本。此本雖以1959年本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覆核過,用文富堂本、懷涇堂本、鴻文堂本參校過,還用相關史書、總集、別集所收古文校勘過,而且補錄了二吳之《序》和吳乘權所撰《例言》,是能見到的最好的版本。

作者簡介

吳楚材(1655~1719),名乘權,字子輿,號楚材,浙江山陰州山(今紹興)人。幼受家教,勤奮好學。16歲時,患足疾,一病數年,仍手不釋卷。疾愈,學問大進,在家設館授徒。曾多次應考,但屢試不中。與侄吳調侯共同編成《古文觀止》一書。

吳調侯,為清朝康熙年間人,籍貫屬紹興府山陰縣。與其叔吳楚材二人均飽覽經典,皆不宜仕途而埋沒民間;都長期從事私塾教學,因合編《古文觀止》而留名後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