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村[山東省萊蕪市口鎮古城村]

古城村[山東省萊蕪市口鎮古城村]

古城村隸屬萊城區口鎮,位於萊城北15公里處。南靠土妮山,西南與林馬村接壤,北與小冶村隔小灰河相望。占地面積為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84.35畝,有727戶,2167口人。

村莊名片

《嘉靖萊蕪縣誌》記載:“古城:在縣北四十里。”村內東亭寺遺址曾出土大量秦磚漢瓦,足見始建村當在秦漢以前。周末屬贏地,曾名古贏,後諧音成古城。

行政區劃

村碑文載,古城村始建於秦朝以前的周朝,歷史悠久,源源流長。古城村分為五個自然村:鄭古城(又名大古城)、馮古城、田古城、小古城、南嶺子。村中現有鄭、呂、馮、田、孫、李、王、沈、藺、牟、劉、刁、亓、孔、寧、尹、趙、景18姓,以鄭、呂、田、馮、孫姓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貧富、多寡世代和睦相處,耕讀傳世。建國後,1950年至1954年建立古城鄉,古城村分為3個行政村:即新迎村(現田古城、馮古城村)、大古城村、小古城村,隸屬口鎮區,為互助組時期;1954年到1955年隸屬林馬鄉(還是3個行政村),為初級社時期;1956年至1958年屬林馬鄉,為高級社時期,同時三村合併為一村——古城村;1958年後屬口鎮人民公社林馬管區;1984年後屬口鎮辦事處;1985年屬口鎮鎮、口鎮管區至今。

歷史文化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黨支部書記呂承德、大隊長鄭子云的帶領下,制定了較為詳盡的“三五七規劃”,即三年治水,五年治山,七年實現村莊搬遷統一住進居民樓。從1965年秋開始到1979年結束,歷時15年,古城村民修建揚水站3座,二級提水站兩座,修大寨田1600多畝,改河造地320畝,90%以上的小灰河古城段地成了水澆田。經過15年的努力,徹底改變了古城村靠天吃飯的落後面貌。80年代末期,遇大旱大冶水庫水源枯竭,揚水站提水困難大,在書記鄭慶言、主任田恆先的帶領下,新一屆黨支部決定發揚當年的光榮傳統,治水打井,組織民眾投工21202個,投資2.5萬元,大幹半個月,在乾涸的河床里建起了4眼直徑3米,深6米多的大口機井,1989年在百年不遇的大旱情況下,仍然使小麥獲得了豐收。1990年又新打3眼機井,1991年對北嶺東的揚水站進行改造,使村裡的耕地面積全能澆上水。在古城人戰天鬥地的日子裡,湧現出了大批模範人物,有人老心紅的老愚公,有鋼鐵八姑娘,有十五條壯漢。古城人的大幹贏得了國際友人的肯定和讚賞。1968年夏阿爾巴尼亞組團來村參觀、考察。同年還有印度尼西亞、越南、巴西等國來村學習,1975年1月,大隊黨支部書記呂承德出席了全國四屆人大代表會,在小組討論會上做了典型發言。《大眾日報》曾以“大寨紅花古城開”的標題詳細報導了古城人戰天鬥地的光輝事跡。村民呂海艦參加泰安地區組織的學大寨先進事跡報告團,在整個泰安地區介紹經驗10多天。田紀賢等多人出席省積極分子表彰會。在成績在榮譽面前,古城人並沒有驕傲,而是積極拓寬致富門路,發展集體經濟。
古城村自建村以來就重視教育,崇尚文明,鄭氏家族在清朝末年就有舉人,民國初年本村就有村辦國小,在原大古城村西置辦學堂。建國後,小古城村西關帝廟內置辦學堂,又在馮古城村建設新校1處,原土地廟國小遷往新校,規模10個教學班,可容納500多人同時上課。先後有5人考入大學。1986年村委又在鄭古城村重建一處區級規範化標準國小,原兩處國小同年合併於此,成為今天的古城村國小。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先後有79人考入大中專院校,第一人為孫啟忠,考入華東石油學院。
古城村民自古勤勞勇敢,不畏強暴,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戰爭年代,村裡有32人為國捐軀。抗日戰爭時期,古城民兵(屬二區)配合山縱一旅二團一營,在古城伏擊日偽軍,大獲全勝。解放戰爭時期,古城民兵巡邏隊隊長鄭星三,在一次截擊逃竄的殘敵時,英勇犧牲。在這一時期,古城村積極動員青壯年參戰,村民呂海洋、呂海水二兄弟,在淮海戰役中光榮犧牲。村民牟全美、牟全水、呂海秀等人積極參加擔架隊、運糧隊,有力支援了前線。解放後,村民積極應徵入伍,保家衛國,呂奉泉在抗美援朝戰鬥中光榮犧牲。田慶東立功朝鮮,成為革命功臣。尹延法解放西藏光榮負傷,牟全福抗美援越,屢立戰功。鄭慶業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榮立三等功。
古城村民自古勤勞耕作,然也不乏經商之精明。如石匠孫兆孟、呂輝田打造 的石像、石獅、石雕等惟妙惟肖;織布能人呂承才、呂承樹、呂承俊三兄弟,所織棉布均勻耐磨,聞名鄉里,截止2001年,個體營業戶在古城村已如雨後春筍,養牛大戶鄭慶傑發展到20多頭,鄭現永、鄭茂合、馮現永、田慶剛等都在10頭以上。建築業,飲食服務業,運輸業,養殖業等發展迅猛。村民鄭茂軍、鄭茂祥、李耐伍、李耐斌、亓永吉、王明亮先後建起了石子加工廠,利潤都在萬元以上,帶動了村民開山炸石,供應石料。既安置閒散勞力,又促進了小拖拉機運送石料的發展,僅小古城村小拖拉機擁有量占農戶的30%多。特別是呂繼冉,白手起家由辦石子廠,用勤勞的雙手操辦幾個企業,成為當地有名的企業家,年收入在幾十萬元以上,2002年春被村民推選為古城村主任,同年春推舉為萊蕪市政協委員,成為農民致富的帶頭人。村民的人均收入增長到3250元,古城人生活日益殷實。

人文自然

小古城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垂陽保叫、小古城”。村中原有廟,廟內石獅上刻有元年間字樣。足見元朝就有人居住。因村小,鄰古城,故名小古城。隸屬於古城村民委員會。
古城村中有源於和莊鄉橫嶺(又名空頂)的小灰河,蜿蜒曲折穿村而過,惠澤村民,最終匯入浩浩蕩蕩的母親河——大汶河。村中河面上原有攔河壩大橋,被雄偉的古城防汛公路大橋所取代。此橋為口鎮東行,通往大冶村及大冶水庫的必經之路,也是穿街而過的連線大小古城的唯一橋樑。緊挨大橋的是位於橋北側引大冶水庫灌溉乾渠水到口鎮的渡槽。橋與渡槽兩座雄偉的建築,屹立在小古城和大古城之間,使村莊更增秀色。村東為大冶水庫灌渠的主幹渠,與北嶺揚水站、廟和圈揚水站、土妮山楊水站,把清清的河水提上山嶺,灌溉農田極為方便。

地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