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公元前3000年代,古埃及人根據對尼羅河河水上漲和(Dog Star—Sirius)的長期觀察,制定出一種方便的曆法。他們把每年一度的尼羅河泛濫日(大約在6月15日,潮頭在孟菲斯)定為一年之開始,這一天在下埃及天狼星和太陽恰恰同時相遇在地平線上。智慧的埃及人還根據尼羅河河水的漲落和作物生長的規律,將一年分為泛濫、播種和收割3個季節,每一季節為4個月,共12個月,每月30天。年末餘下5天稱“閏日”,作為節日,如此全年共365天。
遺憾地是,這種曆法比現行的陽曆要少6個小時,每隔4年就誤差一天,每隔120多年將有1個月的出入。如此累進,400餘年後,將會周而復始。
但更重要之處在於,古埃及太陽曆的制定對後世其他國家產生了積極影響,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蓋約·儒略·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在埃及天文學家索西琴尼(Sosigenes)的幫助下,對羅馬的曆法進行了一次全面的修改,形成了著名的“儒略曆”(Julius Calendar,又譯為“朱里亞歷”)。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組織科學工作者繼續努力,按哥白尼日心學說重新修訂,形成了“格里曆”。它在世界普遍套用, 我國解放之後把它稱之為“公曆”
詳細介紹
古埃及人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太陽曆。早在公元前4000年時,埃及人就已經把一年確定為365天。各種曆法的基礎就是確定一年由哪一天開始,在古王國時代(約公元前3100-前2200年),埃及人觀察到當尼羅河開始泛濫時,天狼星清晨正好出現在埃及的地平線上(也就是與太陽同時升起,天文學上稱為偕日升),這一天於是被定為一年的第一天。但是,天狼星偕日升的周期並不是完全相等,埃及人經過推算證明,天狼星偕日升那天在120年之後,與120年前偕日升那一天正好相差一個月,而到了第1461年,偕日升那天又成了一年的開始。埃及人把這個1460年的周期叫做天狗周,因為他們是用神話中的天狗來稱呼天狼星的。古埃及人的計算結果和今天的天文學計算相差無幾:以365天為一年,則比實際一回歸年(365.25天)少了0.25天,120年過去則少了30天,1460年之後就會少365天,正好接近於一年。這樣,一年的天數就被確定了。然後,規定一年為12個月,每月30天,年終再加上五天宗教節日,從而形成了完整的太陽曆。古埃及人制定出了這樣精確的周期,與他們長期細緻的天文觀測密切相關。
此外,古埃及人已經認識了許多恆星,不僅有人們熟知的北極星,還有天鵝、牧夫、仙后、天蠍、獵戶、牡羊等許多星座——雖然這些星座被賦予了神話色彩。
埃及精確的天文曆法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可以說,在遠古時代,誰先掌握了準確的年曆,誰就擁有了領先的農業,也就有了生存的基本保障,為其它方面的發展打下了可靠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