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吉拉特

古吉拉特

古吉拉特位於巴基斯坦(Pakistani)邊境南方,為印度西南海岸之一省。古吉拉特北靠拉賈斯坦邦,南接馬哈拉施特拉邦,東鄰中央邦。面積18.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五千萬(印度人口普查,2001)。

基本信息

概述

古吉拉特古吉拉特

古吉拉特北靠拉賈斯坦邦,南接馬哈拉施特拉邦,東鄰中央邦。面積18.7萬平方公里。人口有4130多萬(1991年)。
關於“古吉拉特”一詞的來歷,說法不一。一種認為,“古吉拉特”是由梵語“古爾賈爾”(瞿折羅)的變音“古賈爾”發展而來。另一種認為“古賈爾”很可能是五世紀時隨匈奴人一起入侵印度的一個名為“古賈爾”的民族,他們分布在克什米爾和現在的古吉拉特一帶,而其主要定居區是拉賈斯坦。他們初入印度時是處於遊動狀態,所到之處都有一部分人留下來,並把他們的居住區命名為“古賈爾”。現在的古吉拉特、古賈朗瓦拉、古賈爾康以及西旁遮普一些城市名稱的來歷都同這個民族有關。據說現在北方邦的薩哈蘭普爾城18世紀時也叫“古吉拉特”。公元7世紀玄奘在印度時,西拉賈斯坦還叫“瞿折羅”(古爾賈爾)。9世紀時,拉賈斯坦的北部和中部叫“古爾賈爾特爾”。11世紀初,拉賈斯坦的部分地區仍叫“古賈爾”。由此推斷,古代的古爾賈爾比今天的古吉拉特邦面積要大。

生活

古吉拉特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全部75%人口在農村。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棉花、高粱和玉米等。該邦海岸線長,長達960英里,占整個印度海岸線的1/3,因此盛產食鹽,鹽產量占全印度的70%。主要工業有紡織業、製鹽業、水泥、化肥和機器製造業等。另外有相當規模的軍工業。主要礦產有原油、錳、石灰石等。

居民

古吉拉特人

南亞民族之一。人口約3780萬(1986)。主要分布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境內,毗鄰各邦亦有分布。另在巴基斯坦、東南亞和非洲等地亦有少量分布。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中世紀時曾建立國家,中國史籍將其稱為“瞿折羅”和“胡茶辣”。19世紀上半葉受英國殖民者統治和分割。操古吉拉特語,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甘蔗、棉花等。手工業以家織布、金屬加工和珠寶首飾業較發達。社會分拉吉普特、古賈爾、婆羅門和吠舍四大種姓。實行種姓內婚。農村主要穿圍褲,頭包大頭巾。城市多穿無領長袖衫或襯衣,外套緊領長衣或西服,戴黑尖帽或甘地帽(船形白帽)。婦女多圍裹紗麗。城市居民以麵食為主,大米為輔。農村則以高粱、粟米為主食。多信印度教,部分人信伊斯蘭教、耆那教、瑣羅亞斯德教和基督教新教。

歷史事件

1947年,理當成為世俗國家的印度脫離大英帝國獨立,並分裂出一個新的回教國家巴基斯坦。領土分裂迫使數百萬人民因印度教、回教分治而從家鄉遷徙,但仍有為數不少的回教徒仍留居印度。印度與巴基斯坦間之緊張關係及顯見的威脅,影響著印度教徒與回教徒間之互動,尤其是邊界的克什米爾(Kashmir)、旁遮普(Punjab)與古吉拉特省。
1969年,領土分裂後第一個較大的地區衝突發生於古吉拉特省,造成2,500人死亡(英國廣播公司新聞,2002年9月25日),而該地區衝突的狀態一直持續至今。1980年代後期,估計約有1,000起地區性零星衝突的發生,並造成約1,300人死亡(Desai,〈導致分裂之因),2002年3月3日)。
“世界印度教徒會議”1(VishvaHinduParishad;VHP)-印度教徒的民族主義組織,在阿逾陀北部城市重建羅摩神廟(Ramtemple),而成為地區衝突之導火線,此衝突並擴及整個印度,特別是古吉拉特地區。巴布里清真寺為十六世紀回教徒征服印度時所建,該寺正好位於許多印度教徒認定其神聖的羅摩神出生地的印度教神廟舊址上(此說多所爭議)。衝突爆發於1992年,印度教激進團體將清真寺摧毀,報載造成全國2,000名回教徒死亡。2002年初,VHP宣稱將於2002年3月15日在阿逾陀開始建廟,數百名志願者開始包圍廟址,恐嚇並驅離回教徒,隨後還掠奪回教徒的家園與商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