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蘇

叢蘇,原名叢掖滋,山東文登人,生於掖縣(今山東萊州)。1949年隨家人到台灣。台灣大學外文系二年級時,在夏濟安主編的《文學雜誌》發表第一篇小說《伊莎白拉的蜜月》。後來常在《文學雜誌》、《現代文學》、《自由中國》等期刊發表小說和散文。

基本資料

圖片

姓名:叢蘇
原名:叢掖滋
生卒:1939—
描述:作家
籍貫:中國(山東省文登縣)

個人概述

大陸解放前去台灣。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赴美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英國文學系留學,又轉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深造,得圖書館學碩士。現任美國洛克菲勒紀念圖書館主任,並從事著述。自大學求學期間起,叢蘇為《文學雜誌》、《中華副刊》、《新生副刊》寫小說,進西雅圖的華大研究院時,又為《現代文學》、《自由中國》雜誌寫了一些散文和小說。作品多寫旅美華人及留學生的生活和心理,學術上受西方現代主義影響。作品有《白色的網》、《秋霧》、《想飛》、《中國人》、《君王與跳蚤》、《淨土沙鷗》。 叢蘇的文字緊密,情感真誠,尤其擅長描寫落魄異鄉的中國人。在《中國人》序中,叢蘇寫到:“正如那古希臘神話中的巨人‘安太以斯’一樣,離開了母土的流浪人是脆弱,無跟,無著落的。”無論是《想飛》里的知識分子間作家沈聰、《窄街》里的劉小荃、或是《自由人》里的古言泉,這些離開故土在異鄉漂泊的《失根的蘭花》內心處境的矛盾與糾葛,掙扎與無奈,透過叢蘇的筆,一一鮮活起來,令人讀後低回不已。 “他在日記上寫著:‘自由人說他的自由是無奈的’,那不是說他並不真正需要那份自由嗎?他的自由其實不應該稱為自由,而應該稱唯一種無根無梢的流浪與放逐。放逐?被誰?自我放逐?這一代的中國人有多少是處在這種浪漫主義化的自我放逐的灰色黯雲里,自怨自艾於無家可歸,其實只是給自己在海外洋化過程作一個可憐的自圓其說罷了。但是自由人呢?我不懂得他。他真的冷漠得到了‘太上忘情’的境界,抑在他心底,他只是一個孤獨、膽怯的小男孩子,披著冷漠的盔甲怕受情感的創傷?”

職業生涯

個人榮譽

個人影響

人物評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