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構造帶

反轉構造帶

反轉構造(inverted structure)是由區域構造應力場改變而使先期構造力學性質(如正斷層與逆斷層)或構造類型(如隆起和拗陷)向相反方向轉化的現象;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疊加構造。

反轉構造(invertedstructure)是由區域構造應力場改變而使先期構造力學性質(如正斷層與逆斷層)或構造類型(如隆起和拗陷)向相反方向轉化的現象;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疊加構造。首先在研究含油氣盆地時發現,起初被認為是板內盆地變形的機制。隨著反轉構造在造山帶和大陸邊緣的大量發現,學者們越來越多地把它們和板塊之間的碰撞和裂解聯繫起來。有人把反轉構造分為

有關著作有關著作
兩類:區域應力場從伸展轉變為同方向擠壓體制下所產生的構造,稱為正反轉構造;反之則是負反轉構造。對於走滑斷層、熱作用和均衡作用所引起的轉變,是否屬於“反轉構造”尚有不同意見。與反轉構造相關的沉積建造可分為“前伸展層序”、“同伸展層序”和“後伸展層序”;層序和構造特徵都是鑑別反轉構造的可靠依據。Copper和Williams(1989年)提出衡量擠壓運動和伸展運動相對強度的定量方法,其公式為:Ri=dc/dh。式中:dh是同伸展層序平行斷層面的長度;dc是同伸展層序在零點(nullpoint)之上的長度;Ri即擠壓運動或伸展運動的相對強度。或採用Ri=1-de/dh。式中:de是同伸展層序於零點之下、平行斷面的長度。從二式中可以看出,如果零點位於同伸展層序的頂面時,Ri=0(dc=0和de=dh),即沒有擠壓和反轉事件。如果零點位於同伸展層序的底面時,則Ri=1(dc=dh和de=0),即表明同伸展層序發生了完全反轉,並已重新達到了變形前的區域高程。在此之前,中國許多學者在研究中國區域構造時早就發現“拉、張、開、合”和“拉壓轉換”規律的普遍性,並公認中國東部中生代以來經歷了由擠壓到拉伸的多次轉變;反轉構造的涵義與此實質上是相通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