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友誼關坐落在中越邊境線上,素有“中國南大門”之美譽,是中國九大名關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個還在使用的真正竟義上的邊關,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其始設於漢朝,漢初稱雍雞關,後改為界首關、大南關,明初改為鎮南關,
1953年改為睦南關,
1965年命名為友誼關。
1885年,清朝名將馮子材在此痛擊法國侵略者,取得了舉世聞名的鎮南關大捷
1907年,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在此發動鎮南關起義,親自拉響了反清第一炮;
1949年12月11日,解放軍將紅旗插上鎮南關,標誌廣西全境解放,12月11日因此成為廣西“區慶日”。
地理位置
友誼關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關樓左側是左弼山城牆,右側是右輔山城牆,猶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勢磅礴。友誼關位於廣西憑祥市西南端,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拱城門,與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和國家一類口岸,距憑祥市區18公里。
核心景點
現存的友誼關關樓為1957年重建,關樓上的“友誼關”字樣為陳毅元帥親筆題寫。關樓右側為金雞山,在山頂上建有鎮南、鎮中、鎮北三座炮台,各配備一門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生產的十二生大炮,目前鎮南、鎮北兩座大炮仍保存完好,為清朝抗法名將蘇元春在鎮南關大捷後所建。關樓左側為左弼山,山頂建有一座鎮關炮台,為明代所建,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關樓北側為法式樓,是清末廣西全邊對訊署,主要負責邊境的外交事務和維持治安,相當於現在的口岸外事機構和邊防武警部隊,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關樓正北約400米處,是大清國萬人墳,中法戰爭期間為國捐軀的清軍將士遺體大多收集埋葬在此。關樓左右兩側是明代時修建的通往左弼山和右輔山1000多米長的古道及古城牆遺蹟,它與友誼關關樓、鎮關炮台、金雞山炮台、大清國萬人墳、法式樓等構成了友誼關的古建築群。保護與現狀
友誼關既是國家一類口岸,又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廣西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見證了多個重大歷史事件。友誼關口岸於1951年開通,1979年因中越關係緊張而關閉,1992年4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恢復開放。近年來,各級政府不斷加大對友誼關口岸基礎建設的力度,先後完成了友誼關口岸旅客聯檢樓及其改造工程、友誼關口岸廣場、友誼關口岸旅客廊道、友誼關口岸大門及友誼關口岸旅客服務中心、友誼關口岸二中隊營房搬遷等等工程。這些項目的竣工,極大改善了友誼關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對加快口岸的通關速度和發展口岸經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進出友誼關口岸的主要貿易類型為一般貿易和邊境小額貿易,其中以一般貿易為主。旅遊信息
門票信息
成人票:42元;1.2米以下或6周歲以下兒童及70周歲以上老人憑有效證件免票;6-18周歲兒童、學生及60-70周歲老人憑有效證件25元。如果是預約過境遊客,免費;不能在此辦理臨時通行證。交通信息
憑祥市區到友誼關沒有固定的班車,需包車前往,行車時間約40分鐘,往返需40-6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