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龍科(Dicraeosauridae)蜥腳下目的一科,生存於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早期。目前只有三個已承認屬:生存於侏羅紀的叉龍、白堊紀的短頸潘龍和阿瑪加龍。阿瑪加龍擁有神經棘。依照蜥腳下目的標準,這三個屬比較小,擁有較短的頸部。
Mclntoch在1990年許多屬歸類於梁龍科的叉龍亞科,但是現在已分類在雷巴齊斯龍科和納摩蓋吐龍科。
叉龍科的阿瑪加龍 |
叉龍科現在親緣分支分類法敘述一個基群分類單元,並被定義為:包含漢氏叉龍,但不包含長梁龍在內的最大演化支;或者梁龍超科中。
叉龍科(Dicraeosauridae)蜥腳下目的一科,生存於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早期。 目前只有三個已承認屬:生存於侏羅紀的叉龍、白堊紀的短頸潘龍和阿瑪加龍。 叉龍科的阿瑪加龍
叉龍科(Dicraeosauridae)蜥腳下目的一科,生存於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早期。目前只有三個已承認屬:生存於侏羅紀的叉龍、白堊紀的短頸潘龍和阿瑪加龍。阿瑪加龍擁有神經棘。依照蜥腳下目的標準,這三個屬比較小,擁有較短的頸部。
Mclntoch在1990年許多屬歸類於梁龍科的叉龍亞科,但是現在已分類在雷巴齊斯龍科和納摩蓋吐龍科。
叉龍科的阿瑪加龍 |
叉龍科現在親緣分支分類法敘述一個基群分類單元,並被定義為:包含漢氏叉龍,但不包含長梁龍在內的最大演化支;或者梁龍超科中。
叉背龍科屬於梁龍超科,最大的屬叉背龍12到20米長,而最小的短頸潘龍不到10米。叉背龍科的種類不多,有叉背龍、阿馬加龍、短頸潘龍三個主要屬。
簡介 種類叉龍屬(學名:Dicraeosaurus)是一屬小型的梁龍超科恐龍,生活在晚侏羅紀的非洲,距今約1億5000萬年前。
形態特徵 物種學史 分布範圍與梁龍科的大多數成員相比,叉狀脊龍個頭較小、脖子短,頭卻比較大。它的名字意思是”叉狀的蜥蜴“,來源於它的脊柱上伸出的脊骨。這些叉狀脊骨也許有助於加強脊樑。 體長 10米 目 蜥臀目 科 梁龍科 分布 南美:阿根廷 ...
叉背龍是生存在白堊紀時期的恐龍,叉背龍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這裡不像北美洲那樣有大量進步的鳥臀目恐龍的競爭,叉背龍有獨特的結構,叉背龍科和雷巴齊斯龍科...
名稱 發現單位及地區 專家觀點叉龍占麗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慈鯛科的其中一種。分布非洲馬拉威湖。棲息在湖泊具有沙底質淺水區,屬雜食性,以藻類及昆蟲幼蟲為食。為觀賞魚類,性情溫和。
分布 特徵 生態 經濟利用 保護狀況梁龍(學名:Diplodocus),是梁龍科下的一屬恐龍,它的骨骼化石首先由塞繆爾·溫德爾·威利斯頓(Samuel Wendell Williston)...
形態特徵 發現及物種 分 類 棲息地區 生活姿勢梁龍超科 Dicraeosaurus heirosaurus
分類學暴龍(學名:Tyrannosaurus)又名霸王龍,目前唯一的有效種是模式種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或稱雷克斯龍,是一種大型的肉...
詞源 體徵 分類 古生物學 發現與命名薩爾塔龍科(Saltasauridae)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龍類的一科,生存於白堊紀坎潘階到馬斯特里赫特階,約8400到6500萬年前,主要分布於南美洲、亞...
詳細資訊 簡介 分類學 薩爾塔龍科分類樹 後凹尾龍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