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參透凡塵的經典禪意美文》與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鄧秀珍(編著)女,江西撫州人,1989年12月出生,本科學歷。先後從事媒體記者、圖書編輯、雜誌編輯等職業,素喜抱卷,涉獵文史、財經、管理、社科、職場、女性情感等諸多領域,編輯出版暢銷書百種之多。
圖書目錄
第一章一花一世界
清淨之蓮
我是禪花一朵
我的水仙
沒有一棵會倒下
尋找一處桃源
對一朵花微笑
一朵一朵棉花開
一朵梔子花
每一棵草都會開花
野地桃花
第二章雲捲雲舒人生路
坐看雲起時
為一朵雲讓路
睡在風裡的蒲公英
生命
生命的秧田
夢中的眷戀與懷想
人,不小心就成了碎片
人生是詩意還是失意
天地未老
霞光是太陽開出的花
第三章明鏡止水皓月禪心
雲水禪心
禪的淡泊與寧靜
禪的淺灘
心砥菩提亦空明
人最難擺脫的便是名利慾
精神的三間小屋
點一盞心燈
追求出人頭地的利弊
夢中田園
沐浴雨聲
第四章細品茶韻參禪音
茶禪
茶里般若壺中味
洗卻紅塵好靜
飲茶的滋味
說茶
風廬茶事
流水香韻寄禪心
晨鐘暮鼓禪音
茶、茶、茶
不在茶館,就在去茶館的路上
聽泉煮茗禪意開
第五章菩根本無樹
春月
窗外的風景
鄉居
花塢
珍珠鳥
小木屋
春天過去了
對樟樹的一點觀察
樓頭聽鳥
一路陽光
盲人捕鳥
放下執著,在繁忙人生中實現自在
第六章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生命之詩
只活一個夏天的甲蟲
夢的背面
如何看待“只在乎曾經擁有”
活在當下
山芋
看鳥
另一種珍愛
三種人生態度
從容品嘗生命的滋味
第七章有事隨緣,皆有禪味
舌尖上的初戀
尋你,然後不見
花心
人到中秋
走運與倒霉
論人世的痛苦
會走路的夢
頓勤
矛盾在哪裡
像水一樣流淌
捉迷藏
第八章依循佛理,護心養性
諦聽
花香瀰漫的深山古寺
在哲蚌寺看曬佛
常州天寧寺聞禮懺聲
天目山中筆記
東林塵外蹤
記五台山佛光寺
佛無靈
象峰淨土
在梨花與佛之間
仁者永懷無盡意
古剎
序言
禪,是來自印度的佛教思想與幾乎和它同時產生的中國古老儒道文化相結合後,產生的一種清奇文化形式和思想方法。它給中國及日本等周邊國家和地區,在思想、文化和藝術等方面打開了一扇扇玄妙之門,令歷代無數文人墨客陶醉其中。
禪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深刻的理解,禪宗認為:“所有的煩惱與衝突都是源於對萬物的分別和執著,而事實上萬物是統一的、連續的。覺悟就是了悟萬物為一體,是實現自我,也是領悟到萬物獨存,領悟到‘一即一切’。”
作家林清玄曾經說過:“想要開始不平凡的自性,唯有從平常的禪心人手。”禪學是一門生活的智慧和藝術,特別是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禪的確能在我們的內心世界灑下清涼的甘露。
禪不是通過理性的思維和觀念上的接納就能領會的,它必須通過生活中的體驗,把感情和理智融合起來,讓行動和思想達到一致,從虛幻、貪念和成見中解脫出來;禪宗的思想也不是理性的文字和概念能夠傳遞的,光用語言文字來討論禪是不可行的,正所謂“言語道斷”。
當代日本高僧鈴木大拙說:“禪是見性的方法,並指引我們掙脫桎梏走向自由的道路……”禪之道,用於修身可以讓人洞悉生命的真諦,用於養心可以讓心聆聽生命的寧靜。以禪養心少不得修、悟、覺、慧:修的是禪心、悟的是誠心、覺的是本心,慧的是凡心。
禪如自然,生活即禪,順應禪道,寧靜淡泊。日常生活中的吃飯睡覺、擔水劈柴是禪,甚至一句話、一個手勢也都可以表示禪。禪就是生活,以禪來淨化生活,落實覺悟人生的理念;生活就是禪,以生活來體現禪的功能,落實奉獻人生的理念。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處處體會生活禪,時時擁有禪生活。
一個心如明鏡的人,鏡前的萬物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而一旦用心去思量、祈願、攀緣,那么這面明鏡就會蒙上塵土,就會看不見萬物的形象。因此,禪的目的就是擦掉我們心靈上的灰塵,扭轉我們這些現代人生活意志萎靡的趨勢,改善我們的生活。正如一位禪師所說:“禪是對生命完整意蘊的領悟。”
人應該“詩意地棲居”,但現實中抵達這一目標的道路漫長而遙遠。但我們可以先行抵達內心的詩意小屋。可以通過美好的閱讀來感受一種心靈的溫潤和寧靜,在勞煩紅塵中實現短暫的出離和解脫。這是一種如渴飲般的要求和期望。
《參透凡塵的經典禪意美文》出於讀者對禪意美文的喜愛,精挑細選了一部分名家的作品。聆聽仁者、智者囈語,感受禪詩意般的清歡美好。柔軟的心需要這些詩意來暖化,好的品行需要清涼的禪思來引導。在閱讀中,以初心觀照世間萬物,觸目隨緣都是心光,幽幽而任遠,得大自在,解脫塵世的種種煩惱,感受隨時隨地都是清歡的人間好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