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影片描寫台灣鄉土文學作家鍾理和坎坷的一生。鍾理和生於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屏東縣高樹鄉。十八歲時隨父親遷至美濃尖山下。他愛上了在鍾家農場做工的鐘平妹,但當地客家人的風俗是不準同姓人結婚便因此離家出走,遠赴瀋陽滿洲自動車學校學習,兩年後學成回到家鄉美濃,賓帶著平妹私奔到了瀋陽。
為了生活,理和當出租汽車司機。隨後就辭職不乾,出於民族自尊心,又拒絕了酬勞較高的日本翻譯工作。最後只好靠懷孕的平妹為人糊鞋盒子謀生。1931年,理和帶平妹搬到北平,開了一家木柴小店,這時,他寫完了平生第一本書《夾竹桃》。
1946年抗戰勝利後,他率全家遷回到家鄉美濃。先是到內埔地區中學當教員,隨後卻因肺病咯血,就不得不再度回到美濃老家休養,仍舊由平妹外出打工掙錢養家。
1947年冬,理和肺病加重惡化,平妹就變賣掉家中僅有的幾畝薄田,將丈夫送進了醫院,作了殘肺切除手術。三年後,理和出院,但身體卻異常虛弱。他堅持與命運搏鬥,日夜寫作,但收入卻還是不多。平妹為了支持丈夫的事業,挑起全家生活重擔,後為生活所迫去盜木材,最終不慎跌倒摔傷。隨即更是禍不單行,接著次子又因病錯過治療期而早早夭折。
在沉重的打擊下,理和仍頑強拼搏,奮鬥不懈,寫出一系列吐露農民心聲的作品《故鄉四鄰》、《原鄉人》等佳作。他的長篇小說《笠山農場》更獲台灣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小說二等獎。這時,他的生命已經走到了最後的盡頭。1960年8月4日,鍾理和在桌上修訂中篇小說《雨》時,舊疾復發,伏在文稿上咯血,終於力竭而逝,時年四十五歲。
( 以上資料來源)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秦漢 | 鍾理和 | |
林鳳嬌 | 鍾平妹 |
職員表
出品人 | 陸元堅 |
製作人 | 李王為瑾 |
監製 | 李王為瑾 |
原著 | 鍾理和 |
導演 | 李行 |
副導演(助理) | 葉俊明 吳錦發 譚中原 鄧維順 |
編劇 | 張永祥 |
攝影 | 陳坤厚 |
配樂 | 黃茂山 |
剪輯 | 廖慶松 |
道具 | 李大中 |
配音導演 | 黃茂山 |
藝術指導 | 鄒志良 蔡正彬 |
美術設計 | 鄒志良 蔡正彬 |
造型設計 | 廖淑珍 沈步海 |
服裝設計 | 舒蘭英 |
視覺特效 | 李亞東 |
燈光 | 林振惠 |
錄音 | 王榮芳 |
劇務 | 葉偉榮 |
場記 | 尚德敏 |
角色介紹
| |
|
獲獎記錄
時間 | 屆數 | 獎項 | 獎 | 獲獎主體 |
1981 | 第18屆 | 金馬獎 | 最佳童星獎 | 鄭傳文 |
最佳電影插曲 | 翁清溪 |
幕後製作
·影片片名由著名畫家張大千題字,“原鄉人”是日據時代台灣人對大陸祖籍同胞的稱呼,編導以此為名表現鍾理和對原鄉祖國大陸的嚮往、眷戀,帶有追根溯源的強烈寓意 。
影片評價
“原鄉人”是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台灣同胞對中國大陸祖籍同胞的稱呼,原鄉原本叫做"中國",原鄉人叫做"中國人" 。影片以此作為片名,正是作者刻意描寫主角對原鄉的眷戀、懷念的自我認同,帶有追根溯源的強烈寓意,達成了探討中國台灣情結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