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起源
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農業與採集、狩獵相比,是一種比較安全、可靠的先進經濟形態。但是,對於從未見過農業的史前人類來說,農業根本還是一個未知數。可以構想,當史前人類開始嘗試農業生產的時候,一定曾遇到過許許多多的疑難與困惑,一定曾遭遇過無數次的失敗與挫折,其最初的產量一定是低而不穩。因此,與狩獵一樣,農業的起源也不是人們主動的發明創造,而是一個歷史的必然過程。
狩獵經濟時代發展到末期,到大約1萬或2萬年前左右,由於採集、狩獵經濟的長期發展,人口也逐漸增長,而人口的增長反過來又促進採集狩獵經濟的發展,結果與此同時,野生動植物資源遭到越來越嚴重的破壞,再加上當時地球上幾次冰期的影響,最後終於環境惡化,導致嚴重的生存危機,採集、狩獵已難以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口,於是人們被迫不斷地改進採集、狩獵技術,提高採集、狩獵效率,在此過程中,逐漸學會了人工栽培作物和人工飼養動物,最終導致了農業的產生。
注意:在面臨採集狩獵經濟危機的時候,人們並不是馬上另起爐灶,改弦更張。而是仍然按照慣常的思維,設法改良採集和狩獵技術,最終由“改良”發展到“革命”,導致農業的產生。一般地,人類進步的基本模式是:在初始狀態下,用舊方法解決舊問題;中間遇到新問題時,仍嘗試用舊方法來解決,並對舊方法予以改良;最後,在改良的基礎上形成新的方法,來解決新的問題。
原始農業的基本特徵
原始農業主要包括“刀耕火種式種植業”和“野外放養式畜牧業”。所謂刀耕火種式種植業,就是:首先選擇一片比較適宜的山林,使用石刀、石斧等工具,將樹木砍倒,放火焚燒,開墾出一塊土地,然後再用尖頭木棒實施點種或撒種。之後,除簡單地照看一下,防止野獸和鳥雀為害以外,基本上不進行田間管理,整個生產過程非常粗放。最後,等莊稼成熟時,用石鐮、石刀等收穫,並進行簡單的去殼處理。所謂野外放養式畜牧業,則是:首先在山林中選擇一條便於封閉的山溝,在溝口安上一個“門”。然後將牲畜放進去,任牲畜自由採食。平時無專人看管,食用時,再組織人力上山捕捉。
與上述原始農業相適應,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社會經濟特徵:
(1) 發明了陶器,改進了石器 原始農業時期,種植業的產品主要是大麥、小麥、穀子和稻穀,直接生食很難消化,但又不能直接在火上燒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便逐漸試驗探索,發明了陶器。據推測,發明陶器的過程大約是:先找一些木塊,用石器工具在木塊中間挖一個坑,便成為一個簡單的木盆,裡邊添上水,就可以煮食穀物了。但木盆很容易被火燒著,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便在木盆四周抹一層泥,這層泥經火一燒,就成了最原始的陶器。與此同時,為了適應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簡單加工的需要,石器製作技術也從狩獵時代的打制改進為磨製,考古學上稱之為“新石器”。
(2) 土地實行撩荒制 即一塊土地耕種一兩年之後,地力衰竭,即行拋荒,棄置不用。這是因為,山地本身十分貧瘠,當時人們又不懂施肥,地力很難恢復。
(3) 小集體經營、小集體勞動和小集體公有制 原始農業實行刀耕火種和野外放養,使土地第一次成為直接的生產資料,從此人類便開始依附在一定的土地上生存和發展。但畢竟當時農業生產水平有限,一定地域所能容納的人口數量有限,於是狩獵時代形成的血緣家族公社,便逐漸分解為若干相互聯繫的小集體,並向四周擴散,逐漸形成小集體經營、小集體勞動和小集體公有制。
注意:一個大集體分裂分化為若干小集體,雖然沒有本質的變化,仍屬於集體公有制,但正是這些暫時看來很不起眼的小變化,引發了後來一系列重大的社會變化,這是集體公有制向個體私有制發展的開端。
(4) 開始出現貧富分化 血緣家族公社分解為若干小集體之後,在各個小集體內部,仍然實行平均分配原則。但在各個小集體之間,則很自然地實行“誰勞誰得”的原則,即每個小集體分別擁有各自勞動的產品。這樣,各個小集體之間便開始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這可以說是人類經濟不平等的開端。
(5) 血緣家族公社演變為落部-氏族公社 隨著原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血緣家族公社逐漸分解為若干小集體之後,血緣家族公社內部的“同輩群婚”即演變為“小集體內部群婚”與“小集體之間外部群婚”並存的局面。但相比較之下,外部群婚更有利於各個小集體之間加強聯繫,共同抵抗各種天災人禍,再加上同一小集體內部兄弟姐妹之間天天見面,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而不同小集體之間男女雙方則由於“距離產生美感”等兩性情感方面的原因,外部群婚漸漸成為與原始農業相適應的占主導地位的家庭婚姻形式,而小集體內部群婚則逐漸受到禁止。通俗點講,就是不再允許一個小集體內部的哥哥們與妹妹們發生性關係,而是一個小集體的一列兄弟與另一個小集體的一列姐妹集體通婚。這樣血緣家族公社就演變為部落-氏族公社,其中每一個小集體構成一個氏族,各個氏族通過婚姻聯結在一起,形成一個部落。這是人類社會內部組織分化的開端。注意:相互通婚的各個氏族並不合併一處,共同生活,而是仍然保持各自分開生活,因此生育的後代自然隨母親生活,世系按母親一方計算,故名“母系氏族”。
(6) 最早的戰爭爆發了 隨著原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部落-氏族公社與土地的聯繫越來越緊密,每一個部落都逐漸有了自己的“領土”。為了保衛領土,擴大領土,不同的部落之間便開始發生衝突,以至爆發大規模的戰爭。
原始農業的定義
概括起來,原始農業是大約1-2萬年前由採集、狩獵發展而來的一種最早的農業形態,主要包括刀耕火種式種植業和野外放養式畜牧業,使用石器、火和陶器為主要生產手段,土地第一次成為直接的生產資料,集體經營規模縮小,變為小集體經營,實行小集體勞動方式和小集體公有制,各小集體內部繼續實行平均分配方式,而小集體之間則實行自有其勞的分配方式,血緣家族公社由此進一步分裂分化,發展為部落-氏族公社。
原始農業的實證討論
綜合現有考古資料,世界農業的起源及原始農業在世界上的分布主要有三大中心:地中海沿岸、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和墨西哥。其中,地中海沿岸的埃及發現了18000年前的大麥遺蹟,敘利亞發現了公元前8000年的大麥栽培遺蹟,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最早的原始農業遺蹟。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發現的原始農業遺蹟在時間上較地中海沿岸稍晚,但考古資料最為豐富,發展水平也最高。
在民族學方面,中國南方一些少數民族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仍然處在原始農業狀態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根蟠(1940- )和盧勛(1936- )合著《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原始農業形態》(中國農業出版社1987)中有非常詳盡的論述,可供參考。
在中國古代歷史傳說中,一般認為,農業是神農氏發明的。《白虎通•號》說:“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此外,還有一些其它傳說,就不一一列舉了。
值得討論的是,農業起源的地點究竟在什麼位置。傳統觀點認為,農業起源於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區,這是因為早期發現的大多數原始農業遺址大都位於這些地方。但事實上,大江大河中下游平原發現的原始農業遺蹟,如中國河南的仰韶文化、山東的龍山文化等,都已經是相當發展了的原始農業,而不是最早產生的原始農業。從理論上分析,原始農業是由採集經濟、狩獵經濟發展而來的,而採集、狩獵是在山林中進行的,因此,最早的農業只能在山區誕生。這也可以從越靠近山區,所發現的原始農業遺蹟時間越早,來間接地得到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