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類歷史上最初的生產方式。存在了二三百萬年之久。
生產力 在原始公社生產方式下,人們使用的生產工具非常簡陋。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石頭是製造工具的主要材料。起初,人們使用的是粗糙的、未加琢磨的石器。這種石器是經過粗糙的打擊製成的,有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狀器等。文化史上把這種石器叫做舊石器,並把使用這種石器的時期叫做舊石器時代。
使用這種粗糙石器的原始人,主要是依靠採集、狩獵和捕魚等方式取得現成的天然產物以維持生活。這種經濟叫做攫取經濟。
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是舊石器時代人們同自然鬥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最初人們是利用自然的火,後來才慢慢學會了摩擦生火。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使原始人的生活和生產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有了火,原始人可以熟食,既能擴大食物來源,增加食物品種,又能縮短消化過程,增強人類體質。火還可以用來抵禦寒冷、照明,又可以用來防禦野獸。有了火,原始人就可以從較溫暖的地帶移向比較寒冷的地帶。
早在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的時期,人們就發明了弓箭。這一發明是原始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的重要標誌,有了弓箭,人們的進攻和防禦能力得到增強,狩獵便迅速發展起來。
人們使用粗糙的石器有二三百萬年,從距今約一萬年前才逐漸學會製造經過琢磨的石器,如石刀、石斧、石矛、石鍬、石鑽等。這種石器形狀比較端正,使用起來比較方便。文化史上把這種石器叫做新石器,並把使用這種石器的時期叫做新石器時代。
在新石器時代的初期,人們發明了製造陶器的技術。陶器的出現和使用,是生產力發展的又一顯著標誌。
畜牧業和農業的出現,在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畜牧業是從狩獵中發展起來的。人們把獵獲的幼小獸類加以馴養,使它們逐漸馴服成為家畜。有些部落的畜牧業發展起來並成為人們生產活動的主要部門以後,就形成遊牧部落。
農業是從採集活動中發展起來的。人們在長期的採集實踐中,經過反覆觀察,逐漸認識了某些植物的生長規律,發現在土地、水分和季節適宜的條件下撒下種子,經過一段時期就能發芽、開花、結果,獲得更多的收穫。人們先是在住地附近,後來又擴展到田野上去載培植物,農業逐漸成為人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這樣的部落就成為農業部落。由於婦女從事採集活動,所以發明農業是婦女的功績。
畜牧業和農業的出現,使人類由攫取經濟過渡到生產經濟。這樣人類有了比較可靠的生活資料來源。農業又使人們趨於定居,便於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傳播和積累,有利於生產工具的改進和勞動效率的提高。
隨著生產力緩慢的發展,在原始社會後期出現了金屬工具。人類最先使用的金屬是銅。純銅質軟,沒有廣泛用於製造工具,後來人們知道了冶煉硬度較大的銅與錫的合金即青銅。有些地區發明了煉鐵技術,製造鐵器。金屬工具特別是青銅器和鐵器的使用,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改變了農業的生產技術,造成了由共同勞動向個體勞動過渡的條件;同時,推動了社會分工的發展,使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出現了釀酒、冶煉、金屬加工和武器製造等行業。手工業的發展,使產品的品種和數量日益增多,使製造技術日益完善。
原始社會生產力的典型代表是石器,當生產力發展到以使用金屬工具為主的時候,原始公社就解體了。文化史上把廣泛使用青銅器的時期叫做青銅時代,把廣泛使用鐵器的時期叫做鐵器時代。
生產關係同原始社會生產力狀況相適應,原始公社的生產關係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原始社會的所有制同樣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進入氏族公社,氏族成為基本經濟單位,公有制就是在氏族,以及由氏族形成的部落的範圍內實行的。已開發的土地、森林、草場、獵場、河流、池沼等歸部落或氏族所有;船筏、牲畜、房屋等歸全氏族成員所有,而某些純由個人使用的弓箭、戈矛、投槍等則歸個人所有。
原始社會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由當時低下的勞動生產率決定的。由於原始人使用的工具異常簡陋,單獨的個人不能同自然界進行有效的鬥爭,只有大家聯合起來,進行共同勞動,才能保證共同生存。這就要求對生產資料共同占有。
原始人的共同勞動,是以公社為整體,在自然分工和簡單協作的方式下進行的。他們一般是按照性別和年齡實行分工,如男子從事狩獵、捕魚,女子從事採集和種植,老人從事製造工具,兒童幫助工作,以及有人經管公共事務等。人們在從事較繁重的生產勞動時通常是或多或少的人形成一個集體,互相協作。原始人在共同勞動中的自然分工和簡單協作,體現著原始共產主義的平等和互助合作關係。
在原始社會,一切產品都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則在公社成員之間分配。由於生產資料很少,如不實行平均分配,就不能保證每個成員的生存。平均分配,是原始人一條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根據這個原則,每個勞動集體所採集或生產的生活資料,乃至家庭和個人所採集、製造的產品,都必須交給公社,以便實行平均分配。這就形成了生活資料的公有制。不過,個人日常生活用品如衣服、裝飾品等,常是歸個人占有,而在個人死亡時,除殉葬品外,他所占有的工具和衣服等,仍交公社。
基本特徵
公有制和平均分配是原始公社生產關係的基本特徵。這種沒有剝削、沒有階級壓迫的原始共產主義生產關係,是同當時十分低下的生產水平相適應的。在原始公社晚期,特別是使用金屬工具以後,生產力有顯著提高,人們有了剩餘產品,又有了社會分工和交換,出現私有財產,這種生產關係也就逐步解體。原始公社生產方式經過一個相當長的過渡形式,一般是村社的形式,就為奴隸制生產方式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