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訣
厚朴七物是複方,甘桂枳朴姜棗黃;腹滿發熱脈浮數,表里交攻效力彰。
組成
厚朴半斤(24g)、甘草三兩(9g)、大黃三兩(9g)、大棗10枚、枳實5枚(5g)、桂枝二兩(6g)、生薑五兩(15g)。
用法用量
上藥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每服八合,溫服,每日三次。
功用
解肌散寒,和胃瀉腸。
主治
1、太陽中風證與陽明熱證相兼。症見腹滿,腹痛,大便硬或不大便,飲食尚可,發熱,惡風寒,汁出,脈浮數。
2、陽明腸胃寒證。症見腹滿,腹痛,且以脹為主,大便不暢,舌淡,脈沉(此即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方義
方中厚朴行氣消滿,導滯而和暢腑氣。大黃瀉熱通便,通降濁氣,使濁氣借氣機通暢而下出,物以藉氣而行也。桂枝解肌散風寒,使營衛之氣和合,與生薑相用,使解肌之力專,散寒之力強,散邪之中以和營衛。枳實瀉熱消痞,與厚朴相用,增強調達氣機,並使厚朴溫而不助熱;與大黃相用,則瀉熱通便,寓清熱之中以調氣,使邪不得集聚而消散。甘草、大棗益氣,一助桂枝、生薑借衛氣調和以抗邪驅邪;一使厚朴、大黃、枳實瀉熱通下而不傷正氣,更能調和諸藥而相輔相成,以奏其效。
運用
本方可以治療老年人習慣性便秘,痔瘡,慢性結腸炎,慢性腸胃炎或潰瘍,腸痙攣,胃痙攣,幽門水腫以及腸胃型感冒等病證而見上述證機者。
加減化裁
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使用注意
《外台秘要》:忌海藻、菘菜、生蔥、羊肉、餳。
附方
名稱:厚朴三物湯
組成:厚朴、大黃、枳實
用法:上藥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納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主治:痛而閉者
出處:《金匱要略》卷上
名稱: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
組成:防己、椒目、葶藶、大黃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每日三次。稍增,口中有津液
主治:腸間有水氣,腹滿,口舌乾燥
出處:《金匱要略》卷中
名稱:大黃甘遂湯
組成:大黃、甘遂、阿膠
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主治: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
出處:《金匱要略》卷下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大青龍湯、文蛤散與厚朴七物湯都可治療表里兼證,但大青龍湯主在表是太陽傷寒證,里是肺胃蘊熱證;文蛤湯主在表是太陽傷寒證,里是胃熱津傷證;而厚朴七物湯主表是太陽中風證,在里是陽明熱結證,是其不同也。
重要文獻摘要
1、《沈注金匱要略》:此有表證腹滿也。發熱十日之久,脈尚浮數,當責風邪在表。然風氣內通於肝,肝盛乘胃,故表見發熱,而內作腹滿;風能消谷,即能食而為中風,所以飲食如故。用小承氣蕩滌腸胃之熱,桂、甘、姜、棗調和營衛,而解在表之風耳。
2、《張氏醫通》:此本小承氣合桂枝湯,中間裁去白芍之酸收,不致引邪入犯營血。雖同用桂枝、甘草,與桂枝湯涇渭攸分。其厚朴獨倍他藥,正以泄氣之濁逆耳。
中藥方劑之厚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