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澳洲西南部Mount Barren群地層南緣的尤岡克拉通(Yilgarn Craton,克拉通是大陸內部古老且穩定的陸塊)所做的鋯石定年分析顯示,大約在1696±7百萬年前,皮爾巴拉-尤岡(Pilbara-Yilgarn)與尤岡-高勒(Yilgarn-Gawler)兩個克拉通發生碰撞,聚集成為原始的澳洲大陸。
印度、澳洲大陸(包括澳大利亞、紐幾內亞、塔斯馬尼亞、紐西蘭與新喀里多尼亞)原來皆是岡瓦那大陸的一部分,後來海底擴張使這些陸地分隔,但由於分隔邊界逐漸失去活動性,因此這些陸地可視為融合成單一板塊。於澳洲所做的GPS的計算確認板塊的移動方向為北35度東,速度為每年67公厘。
相關詞條
-
印度板塊
印度板塊(Indian Plate)為次級的大陸板塊,屬於印度澳洲板塊的一部分,包括印度次大陸和印度洋。
印度板塊介紹 板塊現狀 -
板塊
板塊是板塊構造學說所提出來的概念。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岩石圈並非整體一塊,而是分裂成許多塊,這些大塊岩石稱為板塊。板塊是大地構造理論指由地質上的活動地帶劃...
概述 構造學說 六大板塊 板塊邊界 板塊運動 -
板塊構造論
板塊構造論,或稱“板塊構造假說”、“板塊構造說學”或“板塊構造學”,是為了解釋大陸漂移現象而發展出的一種地質學理論。該理論認為,地球岩石圈板塊拼合而成的...
歷史演進 古代大陸分布 現代世界 區別 參考資料 -
印澳板塊
印澳板塊,指印度和澳大利亞板塊。印度-澳洲板塊(英語:Indo-Australian Plate,或印澳板塊)是兩塊板塊的合稱,其中包含了澳洲大陸及周圍...
簡介 地震 研究 -
歐亞大陸板塊
包括大部份歐亞地區的大陸板塊,但不含括南亞的印度半島(印度次大陸)、西南亞的阿拉伯半島(阿拉伯次大陸)以及東西伯利亞的上揚斯克山脈以西的地區。
歐亞大陸板塊 地質構造 大陸漂移學說 著名的火山爆發 著名的地震災難 -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內部相對穩定的板塊(岩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
演化歷史 基本內容 構造劃分 運動原因 運動區別 -
大陸板塊構造說
板塊構造理論,是從海底研究得出的,是了解地球形態的一把鑰匙。
名稱 內容 -
印度洋海嘯
印度洋海嘯,也稱為南亞海嘯,發生在2004年12月26日,這次地震發生的範圍主要位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消亡邊界。地處安達曼海。震中位於印尼蘇...
基本情況 傷害損失 國際增援 事件評論 事件影響 -
南極洲板塊
南極洲板塊,簡稱南極板塊,是一塊包括南極洲和周圍洋面的板塊,面積約16900000平方公里。每年正以1公分的速度向大西洋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