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塞西亞人

公元395年,魯德拉辛姆哈三世被印度笈多王朝皇帝旃陀羅·笈多二世擊敗,印度-賽西亞王國在印度西北部的統治因而結束。 [1]在此之前,公元2世紀時,在南印度百乘王朝的國王高塔敏普特拉·薩塔卡尼征服下,塞西亞人的統治就已開始衰落。 事實上,印度-塞西亞人的戰爭是因公元2世紀中亞人的遊牧部落與匈奴人的衝突而引發。

印度-塞西亞人(Indo-Scythians),是在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4世紀中葉遷移到南亞的中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區(粟特、大夏、阿拉霍西亞、犍陀羅、信德、克什米爾、旁遮普邦、哈里亞納邦、拉賈斯坦邦、北方邦和比哈爾邦)的塞西亞人。
南亞第一位塞西亞國王莫高(公元前1世紀)在犍陀羅(今部分位於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區)建立塞西亞政權,並逐步向印度西北部擴張。公元395年,魯德拉辛姆哈三世被印度笈多王朝皇帝旃陀羅·笈多二世擊敗,印度-賽西亞王國在印度西北部的統治因而結束。[1]在此之前,公元2世紀時,在南印度百乘王朝的國王高塔敏普特拉·薩塔卡尼征服下,塞西亞人的統治就已開始衰落。[2][3]公元4世紀才被笈多王朝的旃陀羅·笈多二世完全摧毀。[4]
塞西亞人從中亞開始侵入印度,通常被稱為印度-塞西亞人入侵,在這幾個世紀對南亞的歷史具有顯著的影響力。事實上,印度-塞西亞人的戰爭是因公元2世紀中亞人的遊牧部落與匈奴人的衝突而引發。在印度西部的一些農業和手工業的社區源於塞西亞人。[來源請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