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籜鞘易早落,厚革質,呈寬圓鏟形,背面略被小 刺毛,但易落 ,去而變無毛,頂端的鞘口部分甚窄(寬約3厘米);籜耳小,長5毫米,寬1毫米;籜舌 高僅1—3毫米,邊緣微齒裂;籜片外翻,卵形至披針形,長6—15厘米,寬3—5厘米, 腹面被淡棕色小刺毛。末級小枝具7—13葉,葉鞘長19厘米,幼時黃棕色小刺毛,後變 無毛;葉耳無;葉舌突起,高1—2毫米,截平,邊緣微齒裂;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長 15—35H(50)厘米,寬2.5—7(13)厘米,基部圓,先端漸尖而成小尖頭,上表面無 毛,下表面的中脈甚隆起並在其上被小鋸齒,幼時在次脈上還生有細毛茸,次脈7-15對, 小橫脈尚明顯;葉柄無毛,長5—8毫米。花枝大型,無葉或上方具葉,其分枝的節間堅 硬,密被黃褐色細柔毛,各節著生1-7枚乃至更多的假小穗,形成半輪生狀態;小穗鄉卵 形,甚扁,長1.2—1.5厘米,寬7-13毫米,成熟時為紅紫或暗紫色,頂端鈍,含6— 8朵小花,頂端小花常較大,成熟時小花能廣張開;穎2片至數片,廣卵形至廣橢圓形, 長約5毫米,寬約4毫米,兩表面之上部均具微毛,邊緣生纖毛;外稃與穎類似,黃綠 色,惟邊緣之上半部呈紫色,長12-13毫米,寬7-16毫米,具多脈(29-33條),小橫脈明顯;內稃長圓狀披針形,長7一11毫米,寬3—-4毫米,上半部呈淡紫色,脊間2或3脈,兩脊外至邊緣各有2脈,脊上及邊緣均密生細長纖毛;鱗被不存在;花葯黃綠色,成熟後能伸出小花外,長5—6毫米,藥隔先端伸出成為小尖頭,其上還生有微毛;子房扁球形或寬卵形,上半部散生白色微毛而下半部無毛,具子房柄,有腹溝,其長約 7毫米,花柱密被白色微毛,柱頭單一,與花柱間無明顯界限,偶或柱頭2枚。果實為囊果狀,卵球形,長8—12毫米,粗4—6毫米,果皮薄,淡褐色。
分布範圍
產福建、台灣、廣東、香港、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在浙江南部和江西南部亦見少量栽培。越南、緬甸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我國台灣和香港。
主要價值
竹稈可用於造紙和生產重組竹。
廣泛用於生態工程造林,生態和社會效益明顯;又以其產量高、筍期長、筍味鮮美脆嫩、易加工產品種類多、效益好等優勢。
歷史沿革
有記錄的最高竹子,也叫龍竹和大麻竹,或 稱高大牡竹。1904年有一則報導:在斯里蘭卡的貝拉迪尼亞植物園裡,有幾株竹子其高度達30—35米,此即為印度麻竹。在分類學上它屬於禾本科竹亞科牡竹屬;該屬約30種以上,均為喬木狀竹類,一般高24—30米,幼時常被白色蠟粉,地下走莖(竹鞭)粗短,桿叢生,竹梢常下垂。節間深綠或灰綠色,長約40厘米,直徑20—25厘米‘鋸下一節就能製成一個不算太小的水桶。巨大的竹稈可作建築用材和引水管。本屬大部分種類產於亞洲東南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等地,也常見栽培。我國約有10多種,分布於西南部和南部。
另外,據稱19N年11月在印度巴塔齊砍伐了1根印度筋竹,這根竹長達37.03米。它肩禾本科價亞科的莉竹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