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與世界新秩序

印度與世界新秩序

全球地緣政治結構正在發生改變,估計到2050年,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三大強國將依次是中國、印度和美國。隨著世界重心向東方轉移,新的聯盟將不斷形成,新的規則也會不斷湧現,而唯有那些深諳世界新秩序的國家才能未雨綢繆地去應對新的挑戰。這本由《星期日時報》的經濟編輯撰寫的《龍象之爭:中國、印度與世界新秩序》將會幫助人們認識和把握這些變化。

圖書信息

叢書名: 讀書人三新系列

開本: 16開

ISBN: 9787801706423

條形碼: 9787801706423

尺寸: 24 x 16 x 1.4 cm

重量: 340 g

2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史密斯 譯者:丁德良

戴維·史密斯自1989年以來一直是《星期日時報》的經濟類編輯,他不時為《專業投資》《英國工業》和《製造業》的專欄寫稿,也常為英國工業聯合會的《商業之場》等出版物撰稿,到《星期日時報》任職前,他曾在《泰晤士報》、《金融周刊》、亨利預測中心和勞埃德銀行工作過,他還著有幾本書,最近出版了《免費的午餐》。

3

內容簡介

《龍象之爭:中國、印度與世界新秩序》作者認為,到2050年,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三大強國將依次是中國、印度和美國。隨著世界重心向東方轉移,新的聯盟將不斷形成,新的規則也會不斷湧現,而唯有那些深諳世界新秩序的國家才能未雨綢繆地去應對新的挑戰。這本由《星期日時報》的經濟編輯戴維·史密斯撰寫的《龍象之爭:中國、印度與世界新秩序》將會幫助人們認識和把握這些變化。

4

媒體評論

書評

中國與印度的21世紀征戰——《龍象之爭》讀後觀感

??《南方都市報》經濟專評記者 梁捷

??中印兩國交往至少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競爭原是從那時候開始的。科技史家李約瑟專門做過一項統計,研究兩國相互作用的關係。從中國流到印度的產品至少有樟腦、硃砂、皮革、梨和桃。而自印度流往中國的東西,我們只要說一樣就足夠了――佛教。

??20世紀40年代,中國和印度相繼贏得獨立,中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印度則變成了全球最多人口的民主國家。不過,這些都絲毫無法掩蓋兩國經濟發展的蹣跚步伐。20世紀70年代中期,這兩個大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都差不多,都大致相當於美國水平的二十分之一。

??中國經濟的轉折點發生在1978年。從那時起,中國的經濟成長速度一下子超過了美國,而且持續地領先於美國,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即使從截至到去年的平均數字來看,中國最近20多年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接近百分之十了。用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的術語說,“中國經濟起飛了!”

??印度經濟當然也一直在發展,甚至可以說從來沒有停滯過。但是,比起中國來,它的發展速度實在太慢。拖著10多億人口的包袱,印度經濟成長速度始終抬不起頭來。過去26年裡,它平均每年增長5個多點,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就這么一個溫吞水的水平。

??很多發展經濟學家都在著急,比印度本土的經濟學家都著急。因為印度轉向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卻沒有像傳統資本主義國家一樣大展宏圖,節節攀高。印度到了90年代也開始改革了。只有到這時候,這個古老國家的真實經濟政治實力和巨大潛力才逐漸為人所知。大家公認,印度經濟在這些年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03年,印度的增長速度達到了8.2%,它在2004到2005年度的增長速度也在6%左右。對龐然大物來說,這個數字絕不容小覷。??印度的信息產業發展水平是人所共知的,現在印度是世界上大的生產外包基地,而且這個地位堅不可摧。最新的財富500強名單中,大約已有40%的企業把他們的生產服務外包給了印度;印度的軟體出口在2001到2002年度達到了76億美元。這些數字都表明,技術進步和外包業務現在是,未來也一定是拉動印度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

??要說支持經濟運作的政治體制,印度的民主政治絕對比中國完善,更符合西方教科書上的定義。不過也有學者指出,正是這“完備的民主”拖了印度經濟發展的後腿。民主可不是整全扭結的一大塊。深究下去,在很多制度上,印度都存在問題。腐敗是政治和官僚系統里的頑疾,這在中國和印度都普遍存在,中國的社會矛盾很大,印度也不小。如果說中國的法律體制不健全的話,印度的法律體制則不成熟:因為它運作過程中處處受限,地方的權力常常超過司法體系,使得法律無法正常實施。此外,印度傳統的種姓制度也剝奪了數以億計的印度人的應該享有的權利。直到最近,還有很多學者覺得,印度從很多角度來看都還不是一個真正民主國家,至少它還不夠像。說它是一個一黨制國家也沒什麼錯,這個黨當然指的是國大黨。國大黨的意識形態最初由尼赫魯提出,而尼赫魯正是古典自由主義的死敵,向來仇視任何要把企業自由放任的提法,一心想把國家的經濟生活導向社會主義。這種影響至今猶存。??這兩個神秘的東方國度之間的競爭已有數千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比印度的經濟改革早了十多年,現在兩國的GDP差距也就是這十多年。不過,我們關心的並不是印度是否能趕上中國,何時趕上。這一切與兩國數千年交通史比起來,實在微不足道。過去數千年的中印交通史,中印經濟競爭過程,在未來的人們看來,也才剛剛拉開序幕。

??戴維.史密斯 著:《龍象之爭》,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11月導言

中國、印度和世界新秩序

作者:(英)戴維?史密斯

這本書的靈感,既不是來源於北京、上海、德里和孟買給我的奇思妙想,也不是凝視著“經濟水晶球”產生的突發奇想,而是來源於一次講演中一位聽眾的精彩提問。幾年前的一個晚上,我在倫敦給一群商人(主要是實業家)做一次演講。其中一位聽眾問道:“中國和印度會怎樣?”這一話題不在我演講的計畫之中,卻引起了聽眾的共鳴,並激起了他們激烈的討論。從交談中,我發現大家普遍對中國和印度崛起帶來的影響持悲觀甚至有點宿命論的態度。中國以驚人的速度搶占了全球製造業的就業機會,印度也以類似的速度占領了全球的服務行業;前者正占據著全球製造業的最大份額,後者也在迅速地向服務行業擴張。這使得全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變化幾乎是空前絕後的。

當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時,發現不僅僅是這些商人們關心這個問題。《星期日時報》(Sunday Times)曾寄給我一個很大的郵包,裡面裝滿了讀者來信,全都是針對我的一篇有關中國的文章的回應。每次我寫一些有關外包工作流向印度的文章時,也會收到類似的來信。印度人很喜歡將自己的國家比作大象,雖然行動緩慢,但是穩健沉著,就像伊索寓言中的“烏龜”一樣,會取得最終的勝利。雖然近年來印度的表現更像她的國家象徵——虎。不過,把她比喻成大象似乎更合適,至少避免與人們熟悉的“亞洲四小龍”相混淆。印度的成就是最近幾年才顯露出來的,而中國如今的奇蹟則需追溯到20多年前。不過,毫無疑問,這兩個國家如今對於世界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20世紀90年代,當我們爭相關注網路經濟的繁榮以及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時,並沒有給中國和印度應有的重視。或許直到那時,我們仍然不相信中國和印度能夠創造奇蹟。

1998年夏,我乘坐火車從香港到深圳。直到今天,我仍記得這列從九龍出發的火車似乎將我帶到了一個海市蜃樓般的地方,一座座摩天大樓在那片曾經一無所有的土地上拔地而起。身後高聳的大廈不會讓我感到奇怪,因為我知道那是聞名於世的香港的標誌;可眼前在中國的土地上冒出的毫不遜色的樓群卻讓我無比驚詫。事實就在眼前,這是鄧小平希望在共產主義中國邊陲建立一座21世紀的現代化城市的雄偉藍圖的體現,這座毗鄰香港的城市與資本主義的香港一樣繁榮和引人注目。

可在我看來,閃閃發光的新建築並不能證明那裡的成功。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些建築相當“堅挺”。今天,深圳已經成為擁有一千萬人口的經濟特區。這一切還得歸功於中國經濟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正因為他,深圳才成為中國第一個現代化城市,並吸引著來自全國農村和其他城鎮的工人。上海甚至有比深圳更宏偉的規劃:成為一座有曼哈頓特色的現代化都市,並以此來展示中國引人注目的高科技前景。上海猶如一劑清醒劑喚醒了那些視中國為血汗工廠的人們,面對中國20多年來一直保持9%的年均經濟成長率、引人矚目的經濟成就和整個民族的雄心壯志,人們還有必要懷疑中國嗎?

與此相比,印度經濟成就的標誌就沒有這么明顯了。一直以來,印度就以“全世界發展最快的民主國家”自居,數據可以說明一切:印度近20年保持了6%的年均經濟成長率,最近已經超過了9%。印度崛起較大地震動了西方還是最近的事,國際電訊服務費用的下降讓人們將注意力轉移到印度廉價的勞動力和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上。當中國成為跨國公司的生產基地時,印度也成為了包括軟體開發、電訊中心和尖端研究在內的首選外包基地。華爾街和倫敦公司的高薪分析師們的研究報告被印度的工人們整理出來,而這些工人的工資只有分析師的十分之幾。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但同時也是一個貧富差距較大和較明顯的國家,或許印度將經歷最終的經濟“滴入效應”。印度擁有像中國一樣龐大的缺乏教育的人口,只有讓這些人口逐漸分享繁榮的成果並成為龐大的中產階級,印度才能迎來真正的繁榮。

中國和印度的崛起是本世紀初幾十年里世界所呈現的顯著的變化,同時也向人們提出了世界經濟的結構和全球地緣政治的平衡的基本問題。如果預測是正確的,那么到本世紀中葉,世界前三位經濟大國將依次是:中國、美國和印度,北京、華盛頓和新德里將成為世界權力中心。

本書以試圖回答一個困擾人們的問題開始:眾所周知,中國和印度在19世紀初是強大的經濟國家,她們如何成為經濟大國?有必要再用幾句話將本書與寫作的背景聯繫起來。有人說,要想了解中國需要一生的時間;而要想了解印度,如果可能的話,一生的時間仍然不夠。聖雄甘地曾說印度是居住在村落里的國家,我不能講述這個國家崛起中村落里的奇聞異事。同樣,我也只能以遊客的視角觀察中國。但是我認為以這種視角看中國和印度,是可以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本書的目的是:解釋中國和印度的崛起,評價我們應該為中國和印度的崛起提高警惕還是表示歡迎,評估這兩大國家的領先地位及其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影響。

5目錄

導言 中國、印度與世界新秩序

第一章 歷史回顧

第二章 走進中國

第三章 崛起的印度

第四章 中國在吶喊,世界在傾聽

第五章 印度的網路經濟

第六章 中國和印度的較量

第七章 中印將會(不會)改變世界的十種情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