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錫蘭佛教哲學

作品目錄

總序 覺醒
譯者的話 宋立道
原作者前言A.伯立戴爾?凱思
第一編巴利文經典中的佛教
第一章佛陀的身份及其學說
第一節問題和來源
第二節可以達成的結論
第二章知識的來源和極限
第一節聖言量(權威)、現量(直覺)和比量(推理)
第二節不可知論
第三章存在的基本特性
第一節觀念論、否定論或實在論
第二節存在之無常性與苦
第三節絕對與涅?
第四節法(法則)的觀念
第四章精神和自然的哲學
第一節對自我的否定
第二節補特伽羅(自我)論
第三節經驗的自我與意識的過程
第四節宇宙當中的物質與精神
第五章因果及業的理論
第一節因果關係
第二節因果系列的發展
第三節因果序列之各環節
第四節十二因緣釋義
第五節因緣系列的意義
第六節十二因緣的斷裂
第七節自然界中的因果系列
第八節關於業的理論
第六章解脫之道,阿羅漢和佛
第一節解脫之道
第二節禪定形式
第三節無想定與涅?
第四節阿羅漢聖者和佛陀
第七章佛教在早期印度思想中的地位
第一節早期印度的物質主義,宿命論和不可知論
第二節佛教和數論的開端
第三節佛教和瑜伽
第四節佛教當中最為本源的成分
第二編小乘佛教的發展
第八章小乘的部派
第一節傳統部派名稱
第二節分別說部
第三節說一切有部,毗婆沙師和經量部
第四節大乘的先驅
第九章關於實在的教理
第一節實在論
第二節時空的性質
第三節作為一個相續系列的自我
第四節因果的理論
第五節內在或外在的因緣系列
第六節晚期的剎那論和效能因
第七節吠檀多派對實在論的批判
第十章意識心理學
第一節論藏或阿毗達磨藏
第二節《彌蘭王問經》
第三節覺音與說一切有部
第四節諸法(現象)的分類
第十一章業的理論和佛學
第一節業的作用機制
第二節輪迴轉生的形式
第三節佛的本性
第四節阿羅漢聖者的圓滿性
第五節無為法的涅?
第三編大乘佛教哲學
第十二章大乘的起源和根據
第一節大乘的起源
第二節文獻資料
第十三章中觀派的否定主義
第一節知識論
第二節否定論和空論
第十四章唯識論者的唯心否定主義
第一節知識論
第二節觀念論和空論
第十五章佛教和吠檀多關於絕對的教義
第一節絕對的如性
第二節宇宙靈魂和個人心識
第三節絕對無待的涅?
第四節大乘佛教的突出地位
第五節吠檀多和大乘佛教
第十六章佛教三身學說
第一節佛之法身
第二節佛之受身
第三節佛之化身
第十七章解脫論、佛和菩薩
第一節解脫的問題
第二節般若(智)方便
第三節功德方便
第四節布施功德或慈悲
第五節虔信與功德轉薦
第六節業的教義和因果
第七節菩薩本行
第八節新理想的欠缺之處
第九節三世十方諸佛
第四編佛教的邏輯學
第十八章佛教邏輯的起源和發展
第一節小乘中的邏輯學
第二節陳那
第三節法稱的現量論和知識論
第四節法稱的比量論
第五節同正理派的爭論
書名縮寫
西文與中文對照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