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巴特

卡爾巴特

Gogarten Barmen Kirche),1928年

卡爾·巴特卡爾·巴特
卡爾·巴特 (Karl Barth) 生於1886年5月10日,逝於1968年12月10日,是一位瑞士籍新教神學家新正統神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年表(略)
1886年 - 誕生於瑞士巴塞爾州的一個傳統的新教家庭中,巴特的童年時期在該國的伯爾尼州渡過。(巴特的父親、祖父跟外祖父都是改革宗的牧師,父親弗利茨·巴特是神學博士)
1909-1921年 - 巴特自1909年起任職於一間位於日內瓦鄉間的歸正宗教會的助理牧師職,1911年改至瑞士阿爾高州一個名叫薩芬維(Safenwil)的教區擔任一間德語教會的牧師,至1921成為大學教授以前,巴特都在該教會服務。當中關鍵的1919年巴特因《羅馬書釋義》一書的發表而聲名大噪。
1921-1925年 - 受聘於德國哥廷根大學教授
1925-1930年 - 受聘為德國威斯伐倫威廉海姆大學教授
1930-1935年 - 受聘為德國波恩大學教授
1935-1962年 - 1935年巴特因為反對納粹德國而被波恩大學解職,同年離開德國,回到曾經是父親求學與任教的瑞士巴賽爾大學教書,直到1962年退休
1935-1967年 - 陸續出版《教會教義學》的前四卷
1968年 - 12月10日留下《教會教義學》第四卷第四部的一些未完殘稿並來不及撰寫的第五卷辭世
生平與經歷
起先是位自由主義神學
在德國求學期間,巴特深受自由主義神學家威爾漢·赫爾曼的影響,這一時期巴特受其影響而深著迷於伊曼努爾·康德的知識論跟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的開明神學主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看見素來尊敬的幾位神學家發表好戰言論,遂反思這些年間在德國所接受的自由主義神學(另一個說法是1912年巴特的父親過世時曾勸告巴特要“愛上帝,不要愛科學!”)。有說法這段時期的巴特轉向社會主義,無論如何這段時期內巴特確實表現出對於社會主義的同情,但究竟巴特在此一時期中有沒有成為一個嚴肅的社會主義者?──這點在研究者當中並沒有獲得一致的看法。
回到正統神學的基調
巴特重回到正統神學的傳統多少是受到下列一些人或思想運動的影響。如巴特致力於宗教社會運動期間所認識的赫曼·柯特,還有對其產生影響的聖經現實主義運動(Biblical Realism movement)當中所知道的克里斯多福·布魯哈德。還有一股來自於哲學懷疑論的衝擊,其來源是德國的教會史學家弗朗茨·奧弗貝克 ──這位奧弗貝克同時也是巴特的父親在大學時期的老師並且是一位路德主義者。但一般認為最關鍵的原因仍是是巴特在德國跟隨的幾位自由主義神學家們幾乎都支持祖國發動一次世界大戰。巴特深信,他的老師們理解上帝的方式是錯誤的。在他1919年出版的《羅馬書釋義》一書當中,巴特強調上帝乃是經耶穌與十字架所揭示的真理,並透過“十字架事件”向整個世界的文明與非真神信仰的宗教做出的一次嚴正挑戰,人類應該要接受上帝的挑戰,因為造物主並非默然不語的某一位,而是已經透過“十字架事件”向世人說話了的〝那〞一位。
新正統神學為旗幟
接著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十年間,巴特聯結了其他的一些歐洲神學家,這票神學家們主張雖然並非完全相同,但是共同都反對自由主義神學。這些神學家便是後來產生很大影響力的“新正統神學運動”(Neo-orthodoxy movement)成員,其包括:魯道夫·布爾特曼、艾米爾·布魯內爾、特尼森(Eduard Thurneysen)與戈亞亭(Friedrich Gogarten)....等人。
反對納粹德國的國教運動
1934年,隨著德國新教的教會界逐漸接受納粹德國已經成立的事實,巴特感覺到自己有責任要發表《巴門聲明》(英文為the Barmen declaration;德文為 die Barmer Erklärung),其內容為數名神學家聯名反對納粹德國由1933至1934年止建立的德國基督教(German Christianity),並稱其為異端,已經明顯背離了福音跟信仰,是將信仰的對象由上帝轉向了國族主義與阿道夫·希特勒。最終的事實證明了這場原先是由許多新教教會熱心參與的“德國基督教”運動是為著將要誕生的認信教會(Confessing Church)制度預做準備,至今人們普遍認為後者是一種思想檢察制度,最後成為德國新教教會的災難。
後來,巴特能夠在德國教會界乃至歐洲哲學界成為一個重要的人物也與其曾經在納粹時代展現出的道德勇氣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以後,巴特的言論越來越成為那些懺悔德國犯行者及那些渴望重修德國教會與世界教會關係者所重視。在伊旺德(Hans-Joachim Iwand)的召集下,巴特於1947年撰寫了《達木斯特聲明》(the Darmstadt Statement)其內容是更具體的闡述了1945年《司徒加特宣言》的看法:德國人在縱容“納粹德國”與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等事上有無可逃避的責任。在聲明中,他強調了德國教會是甘心樂意地投入“反社會主義者”與保守勢力的陣營中的,此舉的結果便是導致了國家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掘起。在冷戰的那段時間裡,這篇有爭議的聲名被西方的“反社會主義者”所排斥,如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德國再建軍主張”(re-militarization)的支持者就認為該聲明只算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特殊產物。此外,又有來自東德的反駁者認為巴特並未能清楚地認識到共產主義對現代社會代來的危機。在整個1950年代中,巴特對於“和平運動”表示同情,並持續反對德國的重新武裝。
晚年的生涯
巴特於1962年造訪美國,並在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神學系所發表演說。同年他獲邀以來賓身份參加第二次梵蒂岡議 ,但因病不能赴會。在巴特的後半生其主要是在撰寫這一本大書:《教會教義學》(英文:Church Dogmatics/德文:Kirchliche Dogmatik),直至巴特逝世為止已撰寫六百萬餘字,巴特在此書中意欲探究基督教教義之全貌,照新正統神學的看法,這便是一次充滿著挑戰性的大膽“再詮釋”行動,就巴特畢生的學說觀之,這種嘗試無一例外是在付諸實行以前就注定失敗的了。巴特知其不可而為之地撰寫《教會教義學》的舉動正是其一直被認為是辯證神學代表人物的一個重要原因。
主要著作書目
《羅馬書釋義》第一版,1919年
《羅馬書釋義》第二版,1922年 (第二版有重大修改)
《上帝之言與神學》(Das Wort Gottes und die Theologie) ,1924年
腓立比書通義》,1927年
《教會教義學發凡:上帝之言》(Prolegomena zur christlich Dogmatil :Die Lehre vom Worte Gottes),1928年
《神學與教會》(Die Theologie und die Kirche),1928年
《信以致知──安瑟倫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 Anselms Beweis der Existenz Gottes),1931
《當今神學的實存》(Theologische Ezistenz heute) ,1933年
斷乎不可!──答布魯納爾》(Nein! Antwort am Emil Brunner) ,1934年
《瑞士之聲》(Eine Schweizer Stimme) ,1945年
十九世紀基督教神學史》,1947年
《我所認識的布爾特曼》(Rudolf Bultmann: Ein Versuxh, ihn zu verstehen) ,1952年
《基督與亞當》(Christus und Adam),1952年
《反潮流──戰後短言論集1946-1952》,1954年
《莫扎特》(W. A. Mozart),1956年
《神學問答》(Theotogische Fragen und Antworten),1957年
《致民主德國牧師們》(Brief an einem P farrer in der DDR),1958年
《福音神學入門》(Einfuhrung in die evangelische Theologie),1962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