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爾·瑪利亞·布羅斯基 - 簡介
卡洛爾·瑪利亞·布羅斯基(Carlo Maria Broschi),為十八世紀義大利著名閹伶。 生長於那不勒斯,唱假女高音,號稱“女神的顫音”。 先從尼可拉·波波拉學唱,後拜Bernachi為師。17歲時,在羅馬演唱波波拉創作的一首著名的用小號助奏的詠嘆調,在這首歌曲中,人聲和號聲此起彼伏,一爭高低。當小號精疲力竭後,法里內利卻從容不迫地繼續演唱了一曲帶顫音的快速華彩樂段,使小號為之折服,觀眾為之震驚。此後,這首詠嘆調成為法里內利的保留曲目,並使他名聲大噪。
卡洛爾·瑪利亞·布羅斯基被譽為“一個上帝、一個法里內利”(One God, One Farnelli),是上了《牛津音樂詞典》的歌唱家,其生平事跡被拍成電影魅影魔聲(Farinelli ,又譯作絕代艷姬),以片中原聲唱碟並電子合成的方式以男女藝術歌唱家融合模擬出這種現代人難以唱出的獨特歌聲。
卡洛爾·瑪利亞·布羅斯基 - 生平
1705年生於義大利亞德里安(今天的普利亞區)的一個音樂家庭,他的父母都有點貴族血統,父親薩爾瓦托是作曲家。法里內利很小就顯示了出眾的歌唱才華,後來他又師從那不勒斯最有名的歌唱家波波拉。
1717年,法里內利的父親突然去世,哥哥決定送法里內利去當閹人歌手。
1920年,卡洛爾·瑪利亞·布羅斯基利初次登台亮相,並迅速走紅義大利。
1724年,應神聖羅馬帝國帝國劇院院長的邀請,法里內利首次到維也納演出。
1727年,他到博洛尼亞演唱。
1733年,法里內利到倫敦演出。首演歌劇《阿塔賽爾斯》,法里內利扮演被俘的英雄,他演繹詠嘆調Per questo dolce amplesso震驚了全場。
1737年,卡洛爾·瑪利亞·布羅斯基利受邀前往西班牙。他每晚給國王夫婦演唱,直到九年後菲利普五世去世。
1750年,他被冊封為騎士,進入了貴族行列。
1759年,費丁南德六世的堂兄查理三世繼位,他對法里內利在菲利普五世死後仍然留在宮廷很不滿,於是他回到了博洛尼亞。
1782年,卡洛爾·瑪利亞·布羅斯基去世,根據遺願,他被葬在博洛尼亞嘉布遣修道院的公墓里。墓地毀於19世紀初的那不勒斯戰爭,1810年,法里內利的侄子將其遺骸移葬到博洛尼亞的拉 塞托薩公墓,直到2006年因研究需要挖掘出來。
法里內利遺骸的骨骼分析結果2012年3月公布,病理分析表明,他生前患有嚴重的額骨內板增生症,通常這種病只有絕經婦女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