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詞語:占筮
拼音:zhàn shì
基本解釋在加工編纂過程中,體現了編纂者將卦象和筮辭系統化的意圖。有一定思想性和藝術性。其卦象和卦序排列隱藏對立面排列組合的邏輯思維。卦丈辭中體現了天道與人事相一致,人的生活遭遇可以轉化,行善戒惡則可逢吉避凶等思想。《周易》作為占筮依據,在春秋時期已很流行。
歷史來源
《左傳》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占筮,筮得某卦,便查閱《周易》該卦的卦爻辭,以此推側所問之事的吉凶。《左傳》、《國語》記載以《周易》卜問古凶的占例有二十餘條。戰國以來的《易傳》,主要在論述《周易》哲理思想,但均是對卦爻辭的發揮及對筮法體例的闡釋。《繫辭上》第九章詳細介紹了大衍之數揲蓍法。《說卦》等傳亦是對春秋以來筮法中取象和取義說的總結。漢代孟喜、京房等象數派易家利用《周易》講陰陽變異,此後象數派在以象數解易的同時,逐步形成一套龐雜的術語體系,使占筮之法趨以繁瑣和多樣性,並出現了諸如三國管輅、北宋邵雍等占卜大家,對此歷代均有人持否定態度。孔子曾說:“不占而已矣。”(《論語·八佾》)又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認為學易不必去占筮,易可以使人改過從善。荀子指出:“善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注重卦爻救育意義而不迷信筮法成為儒家易的正統,義理派尤為排斥象數、占筮。今人則一般將占筮看作封建迷信,參見”占筮派”、“占卜宗”條。
古以蓍草卜問禍福。後亦泛指占卜活動。 宋 丁謂 《丁晉公談錄》:“又言 武肅王 左右算術醫流無非名士,有 葉簡 、 李鹹 者善占筮。”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一章第三節:“ 荀子 是最反對迷信的,他雖然推崇《周易》,但揚棄了它的占筮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