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雜技藝術團

簡介

博白雜技藝術團成立於1957年。成立之初,它只是一個走鄉串戶“跑江湖”的小演出團體。半個多世紀來,這個雜技團從成立時僅有20多人逐漸發展壯大成為總人數120多人的團體,年均演出800多場,其中國外商業性演出100場以上,塑造了一個縣城雜技團的“國際傳奇”。博白雜技藝術團先後培養了1000多名優秀的客家雜技演員。

歷史沿革

1957年,博白縣雜技藝術團成立,一批技藝精湛、功底紮實深厚、演出市場運作有道的客家雜技傳人聚到了一起,古老的民間雜技藝術從此登上了大雅之堂。經過主創人員和演職員的艱苦創作,推出了很多具有高難度動作、驚險刺激的高空節目,如“雙爬竿”、“空中飛人”、“跳板”、“扛梯”,這些節目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又帶有神秘感,民間雜技開始吐露新時代的芬芳。
隨著影視藝術的興起,博白雜技藝術團在激烈的本土市場競爭中也入不敷出、債台高築、人心思走,當時雜技團瀕臨倒閉。“縮減演員、坐敞篷貨車、打地鋪、自己動手解決吃飯,勇敢地走出去!”為了改變境況,他們離開家鄉,跑遍了全國各個省區的上百個縣鄉,沿途為民眾演出200多場,創收近10萬多元,讓雜技團渡過了難關,也使得博白雜技藝術團名聲在外。
登上國際舞台
博白雜技藝術團的演出團隊常年在各地演出的同時,一直努力嘗試與國際市場接軌。博白雜技藝術團團長蘇偉告訴記者:“當時各方面都很困難,在本地養不活劇團。所以我們進行改革,把財政撥下來的經費、演出經費再進行二次分配,重新整訓,提高節目質量,力爭符合國內大城市和國外市場的演出需求。”1999年,蘇偉嘗試性地帶著幾名演員到國外探索市場。他們的第一站是新加坡,在這裡,他們的節目一炮打響,每場演出都座無虛席。初嘗甜頭,在接下來兩年里,博白縣雜技藝術團陸續組織演員到新加坡、瑞士、西班牙等地演出,在國外闖出了一片天地。
2005年,印度洋海嘯襲卷東南亞國家。當時博白縣雜技團正在泰國巡迴演出,聞訊後立即變更演出安排而舉行賑災義演,共為泰國20個府、60個縣慈善賑災義演達118場,為海嘯災區民眾募捐10萬多泰銖。
2009年春節前夕,該團應澳大利亞、紐西蘭兩國文化演出部門的邀請,赴澳新二國演出兩個多月,首站演出地點就是聞名世界的悉尼歌劇院。驚險、刺激的《力量》、《綢吊》、《肩上芭蕾》等節目深受觀眾歡迎。“在外國觀眾眼中,博白雜技團的演員們都是‘大明星’,幾乎每場演出結束後,都要多次謝幕才能散場。”蘇偉說,當地的報紙、電視台稱讚“中國雜技驚險動人、絢麗多彩、獨樹一幟”。
創新發展
優質、有創意的節目為該團贏得了廣闊的市場。蘇偉說,博白雜技最大的看點便是新穎獨特的創意和高難度、高驚險的表演,也正是這點擴大了博白雜技品牌在世界各地的影響。目前博白雜技團積累了一批優質的雜技、魔術節目,常年演出的節目就有60多個。所到之處,均以高、難、險、準、美的節目令觀眾折服,得到國內外民眾的青睞,獲得了多國文化部長、外國使節等官員的親切接見。
多年的創作演出,博白雜技團不僅走出了當年的困境,還屢屢獲獎。該劇團創作的《雙槓桿》獲廣西第四屆文藝創作最高獎銅鼓獎,《肩上芭蕾》獲廣西第六屆“紅銅鼓”比賽一等獎,《活動爬桿》獲廣西八桂群星獎,《盪桿》獲第一屆廣西雜技(魔術)比賽一等獎。2011年,博白雜技藝術團的梁偉憑藉《力量的抗衡》這個節目獲得了第八屆中國雜技金菊獎。
如今,博白縣雜技藝術團由一個成立時僅20多人的小型劇團,發展壯大成為總人數120多人、常年有三支演出分隊在30個國家和地區演出,年均演出800多場、觀眾300多萬人(次)的優秀中型國有文藝院團。目前,該團已經與10多家國外演出商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成為深受海內外觀眾喜愛的,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大使”。
技藝傳承
走進雜技團的訓練廳,近十個項目的雜技正在訓練,原本寬敞的空間也顯得有些擁擠。雜技團現有50多名學員,學員們基本處於6~15歲之間,他們幾乎都是來自本土的客家人。每天,學員們早上5:50就要開始起床,6:00齣發跑步10多公里,然後開始一天6個小時的訓練。
“練習雜技是很辛苦的事情,”負責基本功訓練的陳蘭老師說,雜技團每年夏季都要招募學員,再根據他們的年齡進行針對性訓練。“入行的前兩年是國小員們最難熬的日子。這兩年,他們只練習基本功,沒有演出任務。一些看起來很簡單的動作,國小員們往往要練習近千次都不出任何失誤時,基本功才算紮實。”高強度訓練是對學員們意志力的極大考驗,舞台上每個精彩的瞬間都是他們在痛苦和淚水中一次次挑戰極限的結果。讓陳蘭老師感到欣慰的是,在這些客家孩子身上,她看到的是堅定的信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