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這個感測器好似數位照相機的電子眼,通過用電子捕獲光線來替代以往的膠片成像,攝影技術由此得到徹底革新。此外,這一發明也推動了醫學和天文學的發展,在疾病診斷、人體透視及顯微外科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用途。
獲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貢諾·厄奎斯特2009年10月6日宣布:高錕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的獎金,共500萬瑞典克朗(約合70萬美元); 博伊爾和史密斯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感測器,兩人分享今年物理學獎的另一半獎金。
相關信息
博伊爾和史密斯:數位相機的功臣
據《中國日報》報導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因發明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感測器而與“光纖之父”高錕一同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評審會讚揚博伊爾與史密斯1969年第一次成功地發明了數字成像技術,工作於新澤西州貝爾實驗室的他們設計了一種影像感測器,可以將光在短時間內轉化為像素,為攝影技術帶來“革命化”變革。“沒有CCD,數位相機的發展將更為緩慢。沒有CCD,我們就不會看到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令人詫異的圖片,也不會看到我們的鄰居火星上的紅色沙漠圖像。”評審會說。
博伊爾1924年出生於加拿大阿默斯特。博伊爾高中畢業後即加入加拿大海軍,成為航空母艦戰鬥機飛行員以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但不久二戰就結束了,博伊爾從沒參與過真正的戰鬥。1950年,博伊爾又回到學校攻讀博士學位,3年後他加入了美國貝爾實驗室。
史密斯1930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學士學位,在芝加哥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59年博士畢業後,史密斯加入了美國貝爾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