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大調曲

南陽大調曲

河南南陽大調曲原稱鼓子曲。是南陽地區主要的傳統戲曲劇種。源於明、清俗曲。初興於開封市 ,清乾隆年間傳入南陽後,逐漸形成不同於開封鼓子調的曲種。20世紀30年代,因河南曲劇俗稱“小調曲子”,鼓子曲改稱“大調曲子”。音樂結構為曲牌連綴體。

種類

現存曲牌160多種,大致分為常用鼓子雜牌、小昆牌、 大牌子和部分非常用曲牌。此外,還有板頭曲(器樂曲)數十首。

南陽大調曲 南陽大調曲

伴奏樂器以三弦為主,古箏、琵琶為輔,手板、八角鼓擊節。專業曲藝團隊出現之後,加入二胡、大提琴、阮等。傳統的演唱形式均為坐唱。後改以站唱,其後又出現了對唱、群唱及帶有表演的彈唱形式。

歷史

舊時大調曲多為自娛自樂,無專門從業者。演唱、演奏者統稱“曲友”或“玩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影響較大的有曹東扶、鄭耀亭、郝吾齋、趙殿臣、李文釧等。50年代後,王富貴、張華亭率先售票演出。專業曲藝團隊出現之後,有了白靈芝、胡運榮、劉花枝、宋萬榮、曹獻珍等一批女演員。大調曲子盛行的60年代中期,南陽全區專業演員、伴奏員70餘人。同時,各地業餘演唱活動繁盛。知名者朱富慶、黃天錫、張留長等。

大調曲子現存曲目近1300個。取材十分廣泛,有歷史故事“三國”、“水滸”,有古典名著“紅樓”、“西廂”以及民間傳說《白蛇傳》、《梁祝》等,也有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的《安安送米》、《李豁子離婚》等,較古老的傳統曲目《王大娘釘缸》、《尼姑恩凡》、《目連救母》等。50年代以後,各時期代表作品如《漁夫恨》、《紙老虎再現原形》《劉胡蘭就義》、《風雨盼親人》、《二嫂買鋤》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