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南關鎮是2001年由原南關、仁義、西許、富家灘四個鄉鎮合併組成的。位於靈石縣東南部,距縣城26公里,東、西、南分別與沁源、汾西、霍州相接。境內仁義河、汾河兩河交匯,西山、南山、北山三山環拱。轄42個行政村和四個居民區,總面積243.48平方公里,總人口4.7萬餘人,農業人口23453,耕地面積33909畝。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商業發達,歷史悠久,經濟以煤焦產業為主,是著名的經濟強鎮、商業重鎮、文化名鎮。鎮域國土面積占到全縣四分之一以上,經濟總量占到全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帶動全縣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在諸多方面具有獨特的比較優勢。
第一,它是連線南北的結合地。南關鎮及周邊地區的秦晉古道,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樞紐,是溝通晉中、臨汾兩個盆地的咽喉要道,也是南北商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這是南關在區位優勢的歷史見證。近年來,隨著交通網路的大規模建設,南關鎮作為靈石乃至晉中的南大門,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更為突出地表現出來。大運高速縱貫南北,北接太原,南連運城,108國道橫穿全境,南同蒲線在南關設有站點,並分布著5條鐵路專用線。三條縱向交通線把南關與中心城市連線更加緊密。
第二,它是產業發展延伸的承接地。南關鎮具有豐富的資源稟賦,煤炭資源幾乎遍布全境,依託資源優勢,南關工業園區取得了較快的發展速度,聚源、宏峰兩家大型焦化企業已投入生產,年產值達20億元。同時,南關鎮利用所擁有的寶貴旅遊資源,引入資金、人才和先進管理理念,大力發展旅遊產業,投入1億餘元,開發石膏山風景名勝區,已被列入晉中市“一城三山四院”旅遊開發計畫,與此相配套的高檔次有特色的餐飲服務業也迅速在周邊發展起來。
第三,它是能源、原材料的供給地。南關地區是全縣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煤、鐵礦、鋁釩土、石灰岩、石英砂、礦泉水、木材儲量豐富。境內現有年產30—60萬噸的大型煤礦3座,年產原煤100餘萬噸;洗煤廠34家,年洗選能力達350餘萬噸,機焦廠2座,年產量120萬噸,電廠1座,年發電量2億千瓦時。並且有鐵路發運站3個,年總發運量達800萬噸。
第四,它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交融地。南關地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地處南關鎮東部的仁義村就是一個傳統文化渾厚的古村,作為秦晉古道和靈沁古道相交的重要驛站,是古代靈石乃至晉中舉足輕重的商貿重鎮,仁義村有舊時廟宇17座,古城門至今巍然屹立。還是靈石著名的武術之鄉。留有的古廟大部分保存較好,尤以關帝廟和三官樓風貌最佳。在仁義村內,至今保留著較為完整的一段官道,北接太原、南通臨汾。
特殊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資源優勢、突出的承接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決定了南關鎮在全縣、全市乃至全省小城鎮建設和發展中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鎮黨委、政府始終把鎮區的建設和發展擺在重要位置,並得到了縣委、縣政府及城建部門的大力支持,多次召集相關人員座談、討論,結合南關鎮實際,充分認識到把南關鎮列為省級重點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今後南關鎮發展的主要舉措,通過這些舉措來提升鎮區服務功能,促進鎮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行政區劃
南關鎮轄:道美村、杏卜村、石櫃村、石橋村、南溝村、南嶺村、王家嶺村、沙腰村、董家嶺村、毛家嶺村、欒卜崖底村、三教村、東許村、東峪口村、東后庄村、前莊村、師家溝村、金旺村、喬家山村、韓家窪村、西許村、灣立村、圪塔村、仁義村、趙家墕村、吳莊村、南關村、窯上村、秋牧村、墕則村、溝峪灘村、後河底村、桃紐村、蘇家莊村、閣老窪村、李家莊村、郝家掌村、溝東村、逍遙村、王家溝村、道阡村、柏圪塔村等。
南關村
位於靈石縣城南25公里汾河畔,南距霍州城20公里西距汾西城15公里,地處三縣交界,東臨三教,南傍道美、王莊,北連富家灘,同蒲鐵路穿村而過,南(關)峪(口)公路貫穿東西,距高速公路仁義出口僅有10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0°40′,北緯36°42′。南關村四面環山,中間地勢較低,為汾河谷地,仁義河由東而來,在此匯入汾河。
全村面積8平方公里,包括南關、上南關、小原上、七家原、庒只上5個自然村。現有732戶、2685口人,耕地1150畝。南關村為晉中的南大門。
南關村物產豐富,盛產煤炭、石膏、鐵礦、鋁釩礦、腐質酸、硫磺、石灰、粘土、石料等。山上長有側柏天然林,有枸杞、茵陳、荊芥、甘草等中草藥材,坡上灌木叢生,牧草豐盛。海拔低,無霜期長,莊稼可收穫兩季,北方農作物在這裡大都適宜種植。
沙腰村
位於靈石縣城南25公里處,東與道美村、南嶺村接壤,南與王家嶺村毗鄰,北與董家嶺村為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11°37′、北緯36°41′海拔約1000米。
全村現有139戶、465口人,張姓居多。耕地面積2000餘畝,退耕還林300餘畝。土地均為旱作農田,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豆類、小雜糧及紅薯、馬鈴薯等。全村80%為黃土覆蓋,土地呈梯形分布,三條東西走向的山溝,兩面山坡長著各種林木、野草、灌木,植被良好。除農業收入外,村民主要靠外出務工增加收入。1978年以來,先後村東、西兩頭修建60餘處新住宅。
仁義村
位於靈石縣城西南20公里處,東望石膏山,西盼汾河水,背靠韓信嶺,南接霍州界。地理坐標為東經111°46′、北緯36°44′。
全村現有510戶、1625口人,為靈石南河第一大村。村莊呈長龍行,分別由園子、東圪塔,窯彎、後頭街、後門前、西圪塔、西頭底、前頭街、大石瓦等幾院落群組成,並轄有南坡、任家莊、武家莊3圪自然村。莊戶大多北靠陽山,南對仁義河。
仁義村村民大多以農業為主,農田分布在南山、北山及河槽灘地。南北兩山為旱地,河槽灘地為水田。旱地以小麥、玉米、高粱、豆類、薯類、棉花等為主,水田以蔬菜、瓜類為主。西園和東園是仁義人主要的瓜菜出產地,有世襲幾代專營瓜菜的農戶,仁義村整體上人多地少。加之有不少旱地產量不高。所以仁義多年屬缺糧村,要靠外進補充。全村人畜套用及水田灌溉主要靠仁義河水。
灣立村
地處靈石縣東南,和霍州交界,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2′、北緯36°44′。東至棗窪溝與圪塔村委鄰,西至羊角村與西許村相連,南至小桃山底,村北依山。四周青山環繞,河水沿村流過,河畔南岸是一條長長的石壩,河畔北岸是一條筆直寬闊的柏油公路,西通南關村,東到石膏山旅遊區,再東可達沁源。
灣立村現有2個村民小組、123戶、371口人,主要姓氏有靳、吳、郝。全村土地面積2350畝,耕地面積375畝,林地100畝,退耕還林100畝。1993年修一座水庫,新建兩處學校,修建大隊飼養處窯洞10孔。1994年新建學校完成了自來水入戶工程。2007年修築河壩,投資16萬元硬化了村前長1公里的公路。村現有農機專業戶,中型養豬戶,設施蔬菜專業戶。
圪塔村
位於靈石縣城東南45公里處,西毗灣立村,東鄰東許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3′、北緯36°44′。
全村現有76戶、285口人,土地面積539畝,退耕還林165畝,農作物以玉米為主,全村玉米種植230畝,畝產千斤。村民趙曉強養雞3000餘只。2009年修建村委辦公室,投資110.4萬元村通水泥路。現程控電話、閉路電視、寬頻網已入戶。
師家溝村
地處靈石縣東南部,東至澗溝,西於道阡村接壤,南於金旺村天河相隔,北於翠峰鎮師家山、李家山相依。地理坐標東經111°44′、北緯36°54′。
全村現有750餘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43人,農業人口313人,主要姓氏為趙、師,少年、成年、老年人口比例38:50:12,全村總面積4.2平方公里,土地面積412畝,耕地面積398畝,其中水地250畝,旱地148畝,退耕還林90畝,其餘林地58畝,農業收入占村民全部收入的百分之四十,其他收入來源於運輸、外出務工和商業批發、零售等。
前莊村
位於靈石縣城東南35公里處,居晉中、晉南、晉東南三地交匯處,地處太岳革命老區,位於國家級森林公園石膏山腳下,三面環山,四季蒼翠,北與翠峰鎮南戰溝接壤,西與師家溝、金旺村相鄰,東與后庄村相依,南與喬家山、霍縣師家莊相望。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0′、北緯36°44′。南(關)峪(口)公路穿村而過,東5公里處為石膏山旅遊景點,西13公里處則為大運公路,北2公里處為京昆高速公路(G5)。仁義河水自東向西穿村而過,將本村土地天然分割為南北兩片。
全村現有130戶,400餘人,主要姓氏有吳、田、李、范、荀、燕、梁、王等吳姓居多。全村總面積3733.2畝,土地面積439.3畝,林地1688.85畝,耕地439.3畝,其中水澆地210畝,旱地229.3畝。水澆地的水源主要來自石膏山的天河水和紫荊潭度假村排出的深井水。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穀子、豆類、蔬菜為主。
因該村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有每年農曆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的古“-”,是霍州、沁源、汾西、交口、靈石等地商品、牲畜的大交流會。
后庄村
位於國家級森林公園石膏山腳下地處晉中、臨汾、長治三市交匯處,距靈石縣城約35公里,北望喬家山,西與師家溝、金旺村相鄰,東與西許村相連,南通七里峪森林公園,三面環山,四季蒼翠。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1′、北緯36°44′.
全村現有100戶、396口人,主要姓氏為王、吳、張,其中王姓居多。耕地面積230畝,退耕還林130畝。1992年自來水入戶,1993年投資30餘萬元修建學校,2003年紫荊潭度假村投資鋪村水泥路,2005年擴建莊立國小,2005年修建600餘米的防洪壩,2006年南河煤業入住該村,2007年修建居民住宅小二樓、前後院、平房總計129套,2010年初引進冰葡萄酒項目,通宇生物科貿公司承包前、后庄450餘畝土地種植冰葡萄酒項目,后庄村形成以冰酒葡萄種植為主的“一村一品一業”格局,並向周邊各村輻射,帶動農戶擴大葡萄種植面積。
石橋村
位於靈石縣最南端,108國道南北貫穿,汾河傍村而過,西於汾西縣毗鄰,東南於霍州市接壤。
全村現有102戶、335口人,全村面積約為2.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0餘畝,其中水地旱地各一半,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豆類等,經濟作物有蓖麻、蔬菜等。天然森林主要分布在北大溝內兩側山巒,林地面積2145畝,其中灌木林7850畝,林地1395畝。石橋村氣候屬溫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11℃.氣候特徵為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糧氣爽,冬冷乾燥。
峪口村
位於靈石縣東南部的石膏山腳下,距縣城50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4′、北緯36°44′,東與沁源縣相連,西靠東許村,包括峪口、二溝、南家梁三個自然村,地形東高西低,海拔1000米左右,石膏山和尖陽山之間的峽谷為“峪”,由沁源縣通往靈石的古道,經過南來溝、北來溝、白楊河20里彎彎曲曲河道,出口在此處,故名“峪口”。
全村現有100戶、300口人,22個姓氏,170畝水澆地,糧食產量較高,主要種植玉米、高粱、穀子、小雜糧等。現靈石通宇公司開發石膏山,為本村16歲至59歲的村民繳納養老保險金,為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補助250元。村現有103孔新窯洞、61間平房、有8輛大型汽車、10台電腦,電話、電視已普及,新農村建設正在籌建中。
王家嶺
村地處靈石縣南部的南關鎮西山,西南與汾西縣連村、吳家嶺、下嶺、劉窪莊地土相連。地理坐標為東經111°37′、北緯36°40′。
全村有4個村民小組、215戶、688口人,王姓居多。全村土地面積3000畝,耕地面積1600餘畝,主要種植玉米、小麥。林地面積1900餘畝,其中1400餘畝由什林農業有限公司承包種植杏樹。村內有6戶養羊戶,存欄500隻。1965年全村通電。同年,在靈石縣政府的幫助及全體村民的努力下,引1.5公里處的深溝泉水入村。2000年程控電話入戶。2004年老虎吉煤礦投資70餘萬元鑿深井,自來水入戶。2008年修建村活動場所。2009年至今投資300餘萬元辦一養殖廠。2010年完成水利工程,硬化村路。
喬家山村
位於靈石縣城東南四十公里處,東至霍州市柏樹窪,西至靈石縣寺崖上村,南至靈石與霍州界段家梁溝,北至西許、前莊、后庄、金旺村,地處石膏山西麓仁義河南岸,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0′、北緯36°43′,屬黃土高原的旱塬地形。
全村現有300口人,主要姓氏為楊、裴、樊,楊姓居多。土地面積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00畝,主要種植玉米、高粱、大豆、小麥、穀子、麻子、蕎麥、土豆、屬類。該村以小米聞名,其色鮮、味美、顆粒大、產量高。喬家山村現有一座可汗廟,這座廟歷史上進行過三次重修,每次重修均有碑文記載,第一次為元至正六年,第二次為清嘉慶十二年,第三次於民國六年,是靈石縣為數不多的重要文物,目前可汗苗於喬家山村民居因煤炭開採已經造成破壞。
董家嶺村
位於靈石縣城西南20公里,南地理坐標為東經111°37′、北緯36°42′,屬丘陵地區,東於毛家嶺村隔溝相望,西同洪土、後背掌、棗嶺地土相連,南眺南嶺、沙腰,北接東莊、南莊,仰視東南,道美盡收眼底。
全村現有213戶,600餘人,趙姓居多,為靈石八小家之一,歷史上董家嶺村有趙姓三大家族五個堂口,分別是永和堂、愛里堂、從德堂、合忠堂、明善堂。現有耕地面積1400餘畝,退耕還林1000餘畝,棗嶺農業有限公司承包種植核桃樹,其餘土地由村民趙建忠承包。
毛家嶺村
位於南關西5公里處,坐北向南。毛家嶺村清代屬於道美里;民國時期屬第三區董家嶺編村管轄;1949年屬第四區(駐壇鎮);1953年屬第二區(駐仁義);1958年屬鋼鐵(南關)人民公社道美管理區;1961年屬南關公社;1983年至今屬南關鎮。全村現有110戶、320口人,主要姓氏為毛。全村土地面積8728畝,耕地面積2120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林地面積5066畝,神林農業有限公司承包種植900畝杏樹,草地面積386畝,其餘529畝。該村1975年村通電,2004年程控電話入戶,2005年修建學校、自來水入戶,2006年閉路電視入戶,2007年修建一座蓄水池,2009年縣水利局投資鑿深井一口,同年投資70餘萬元鋪油路,投資200餘萬元修建28套住房。該村礦產資源有煤、鋁、鐵礦等。
欒卜崖底村
位於南關鎮鎮府所在地東5公里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11°42′、北緯36°44′。毗鄰蘇家莊、閣老窪、吳莊、三教、南關村,包括前、後欒卜崖底兩個自然村。鼠土石山區,海拔約1000米。
全村現有83戶、238口人,主要姓氏為王。全村耕地面積1000餘畝,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穀子、高粱為主,小麥畝產約200斤,秋作物畝產約500斤。村民飲用後溝水源,除特殊乾旱外,一般年景可保障供給。該村1970年通電,2009年修通欒卜崖底村至南關村長5000米、寬3.5米的水泥路。現有天正煤化有限責任公司入駐該村。
三教村
位於仁義河畔、南關村以東3公里處,與縣、鄉幹道緊密相連,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三教村清代屬桃鈕里;民國時期屬第三區南關編村管轄;1949年屬第二區(駐仁義);1953年屬第二區吳莊鄉;1958年屬鋼鐵(南關)人民公社南關管理區;1961年為南關公社三教大隊;1983年至今屬南關鎮,下轄新莊、柏溝自然村。現有3個村民小組。
全村現有332戶、953口人,低保戶26戶、五保戶4戶5人。耕地面積1115畝,林地面積4771畝,有集體統一經營。聚源有限責任公司、汾西礦務局發電廠入住該村。村內建有天主教堂一座,教堂內有神父負責當地教會工作。
南嶺村
位於南關鎮道美村南山樑上,地理坐標為東經111°37′、北緯36°42′。
南嶺村現有5個村民小組,200餘戶、658口人。全村總面積5平方公里,土地面積1580畝,耕地面積1400畝,退耕還林100畝。改革開放前,人均收入200元左右。2008年糧食產量達20萬斤,人均收入達4000元。山西省霍州許村煤礦建礦時採區工作面大部分在南嶺村內,後形成了採空區,造成房屋倒塌,土地裂縫。
近年來,在靈石縣水利局幫助下,鑿500餘米的深井一口,徹底解決全村人畜吃水問題。投資120萬元修建南嶺至道美村4.4公里的水泥路。
南溝村
位於靈石縣城南35公里處,與汾西縣相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11°33′、北緯36°55′。該村原與石櫃村為一個大隊,屬石櫃的一個小莊,因地處南關鎮最南端,進入村莊就是一條大溝,故名“南溝村”。
全村現有192戶、606口人。土地面積0.9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00餘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2000年投資4萬餘元完成自來水入戶工程。2010年投資20餘萬元修築長1500米的水泥路。該村曾辦有國小,2007年撤併入道美學校。村現有一養豬戶,有60餘頭豬;5戶養羊,共300餘只。2008年起,村每年為村民發放福利。
石櫃村
村位於靈石縣南部,南地理坐標為東經111°40′、北緯36°40′,為晉中市的南大門,靈石縣的南界口,於霍州市、汾西縣毗鄰,位於汾河西岸,坐落在青石盤上面,背靠呂梁山支脈,與南同蒲鐵路、霍山隔河相望,大運一級公路從村東穿過,交通便利,是晉南往晉北,太行到呂梁的咽喉要道,是靈石縣早期受革命教育的村莊之一,具有革命歷史的先進村。
石櫃村上村長下村短,東西寬有200米,像元寶形狀。該村住房坐西向東,有86處宅院,460孔磚窯洞,6處土宅院,22孔土窯洞。村中現有300餘戶、1000口人,耕地面積1000餘畝,村東建有115米、高35米、寬6米的汾河大石橋,有七孔橋洞。
溝峪灘村
位於南關鎮政府所在地北7公里處,108國道貫穿全境,東北與後河底村土地隔汾河相望,北與富家灘接壤,南鄰秋牧、焉則村,西北與壇鎮鄉楊家山村地土相連。地理坐標為東經111°39′、北緯36°45′.
全村現有170戶、500餘人,耕地面積350畝,其中水澆地100餘畝。計畫經濟時期,全村設一個大隊,三個生產小隊,該村為全縣有名的蔬菜生產基地,集體主要收入來源於種菜。現在主要種植玉米、豆類等。該村層辦有國小、國中,2005年國中撤併入南關中學,現村有六年制國小一所。1992年投資40萬元鑿深井一口,修防滲渠1200餘米。2005年投資60萬元鋪通村水泥路,投資6萬元修建村文化廣場。近年來,村投資100餘萬元打壩1400餘米,動用土石方3.8萬立方米,新增耕地200餘畝。
後河底村
位於靈石縣城南20公里處,僅靠汾河東岸,咯汾河與大運公路相望,南同蒲鐵路穿村而過。地理坐標東經111°39′、北緯36°45′,後河底村原名“後河頂”,汾河沿岸先後修築公路、鐵路,村民逐漸移居山底,民國二十年,更名為“後河底”。
本村現有142戶、398口人,主要姓氏為王、原、朱、趙,王姓人口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全村面積約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0畝。
1970年修建全長2800米的汾河水壩。1971年修建兩座水庫,1975年創辦第一座煤礦。1978年鑿第一口深井。1991年成立了靈石縣最大的汽車運輸隊。2002年戶通程控電話。2009年投資150萬元完成了道路修整,拓寬改造工程,實現了戶通水泥路。如今荒山荒坡綠化、退耕還林正在進行中,村民健身有器材、學習有書屋、活動有場所,出行方便,戶戶可上寬頻網。
道美村
位於靈石縣南端,與南關村隔河相望,地處霍州、汾西、靈石三縣交叉之處,東鄰一級公路108國道,西靠呂梁山脈。地理坐標為東經111°39′、北緯36°42′。
全村土地面積1.7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90畝,退耕還林317畝。現有居民5000餘人,該村趙、劉姓氏居多。改革開放前,全村糧食產量僅114萬斤,經濟收入58萬元,人均收入一直停留在300元左右。2000年平整水澆地800畝,種糧改為種菜。同年,沿河打壩300米,修建防滲渠道700米,安裝閉路電視600戶,建仿古長廊50米,修一座涼亭,學校改造10間危房,硬化文化廣場及安裝18件健身器材,修建一尊雕塑。2005年整修古樓、修建南場住宅樓、安裝澗河石欄桿、硬化道路和修建村內第二個文化廣場。
東許村
位於南關鎮政府所在地東21公里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3′、北緯36°44′。包括蒿圪梁、腰左溝兩個自然村(現無人居住)。
全村現有130戶、450口人,主要姓氏為李、王、樊。土地面積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40畝,水澆地380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1971年村通電。1984年,支部書記樊潤華和村長王守玉帶領村民多方籌資完成自來水工程。2004年,在縣水務局的大力幫助下修建南岸大壩,造地280畝,2006年,投資30餘萬元修通長2000米的水泥路。
秋牧村
位於南關鎮政府所在地西北10公里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11°37′、北緯36°44′地處土石山區。秋牧村清代屬張志里;1958年屬鋼鐵(南關)人民公社秋牧管轄區;1961年屬南關公社秋牡大隊;1983年為富家灘鎮秋牧村民委員會(轄許家嶺自然村);2001年至今南關鎮,包括許家嶺自然村。因當時村莊修建於秋季,搬遷時正處於大霧天氣,因此得名“秋霧”,後又改稱“秋牧村”。
全村現有285口人,耕地面積1072畝,退耕還林870畝。神林農業有限公司承包土地種植杏樹。村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以及外出務工為主。
蘇家莊村
位於南關鎮政府所在地北8公里處,屬土石山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1°41′、北緯36°44′。
全村現有320口人,耕地面積789畝。村民收入以種植為主。村中有5處古廟,呈巨龍布局,以老爺廟為龍頭、左右兩側財神廟為龍眼、溝底龍王廟為老龍口、民居建築為龍身、古槐為龍尾。龍王廟正前方20米處有直徑2厘米的泉眼,四季噴流,請澈甘甜,繞溝而下,匯入汾河,澆灌著滿溝的果樹,滋潤著兩山的柏林,枝繁葉茂,四季常青。
桃鈕村
位於靈石縣城南25公里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11°41′、北緯36°45′。地處山區,系太岳山支脈,晉中、晉南盆地的邊緣,三灣口的東山之巔。西鄰富家灘,東南鄰蘇家莊,東臨閣老窪,北面於西頭、靳村隔溝相望,全村東高西低,分布在三溝三梁之上,礦廠資源豐富,特別是煤,半山煤層顯露,質量上乘,便於開採。
自古以來,桃鈕村以農業為主,現有耕地面積1430畝,耕地少、坡地多。產量偏低,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穀子等,蔬菜有芥菜、白菜等,山溝石縫生長柏樹、荊條,也有山桃、山杏、酸棗、大棗、蘋果等,柏樹屬國家林區管理,為全國三大側柏林基地之一,養殖以山羊、綿羊、黃牛為主。
逍遙村
位於南關鎮政府所在地東10公里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11°45′、北緯36°43′,四周緊鄰郝家掌、王家溝、李家莊、仁義等村。
全村現有130戶、490口人,常住人口430人,主要姓氏為趙、吳。土地面積約5000畝,耕地面積1150畝,退耕還林174畝,經濟林350畝,水澆地與河灘地190餘畝,土質為二色土。礦產資源有煤炭、石沙。村民以務工為主,農業為鋪,主要種植蔬菜、玉米、小麥,玉米畝產600餘斤,小麥畝產200餘斤。2000年自來水入戶,2006年投資60萬元戶通水泥路。2007年投資3萬元安裝路燈。2010年9月南關鎮電管站提供材料,村民出工改造路燈。該村原有五年制國小,2010年9月撤併入仁義國小。鑫鼎泰煤業有限公司、森源煤業有限公司和逍生源養殖場入住該村,森源煤業有限公司為村民交納養老金和合作醫療保險金。
焉則村
位於南關村西10公里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11°37′、北緯36°45′。
全村現有121戶、327口人。焉則村主要姓氏為王,鄧家山主要姓氏為張。全村耕地面積860畝,神林農業有限公司承包種植杏樹265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穀子。村民收入除種植外,依靠外出務工。該村於1989年修建村委辦公室與學校。1999年從王禹高地原引水入村。2009年完成鄧家山村自來水入戶工程,2010年投資160餘萬元鋪通3.5公里的水泥路。
王家溝村
位於南關鎮政府所在地東7.5公里處,與逍遙、吳莊、黃背村相鄰,南連霍州石馬賽溝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1°44′、北緯36°43′。該村原有王、孔兩姓,相傳宋代包公部下“王朝”系此地人,故名“王家溝”。
全村現有190餘戶、570口人,主要姓氏為孔、韓。村耕地面積1228畝,其中林地300畝,退耕還林300餘畝,土地為黃土,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於農業和外出務工。該村礦產資源有煤炭、鋁礬土和硫磺礦。2003年銀億宏峰礦業有限公司入住該村,為村交納了90萬元的土地補償費,並安排部分勞力。
道阡村
地處靈石縣南部,位於南(關)峪(口)公路邊,東鄰金旺村,西至窯上村,南與宋家莊村接壤,北與翠峰鎮帥家山村相連。地理坐標為東經111°48′、北緯36°44′.村莊位於國家森林公園石膏山前,依山傍水,交通便捷,祁鄰高速公路橫跨其南北兩山,民居建築坐北朝南,如巨龍形。
道阡村設四個小組,現有145戶、503口人,主要姓氏為梁、裴、武、王。耕地面積780畝,其中退耕還林360畝。1987年在縣水利局的支持下解決人畜吃水,修100立方米的蓄水池。2001年,投資16萬元在村最高處修建100立方米的蓄水池,鋪設水管道3000餘米,解決了全村吃水難的問題。2002年投資18萬元改造學校5間危房。2003年村通水泥路。2006年修防滲渠1000米。2007年戶通水泥路,硬化文化大院。2008年綠化通道,完成亮化工程。2009年修建1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
該村自古民間文化非常豐富,有民間舞、秧歌演唱隊,每年正月出外巡迴演出,有自樂班經常參加與民間紅白事的演出,聞名全縣。
西許村
位於靈石縣東南石膏山下,距靈石縣城45公里,地處仁義河上游,為土石山谷地形,人稱靈石縣的“南河水鄉”,古稱“瑞雲鄉”,該村於灣立村交界,西於后庄村相連,南至瑞雲山,北接黃家嶺。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2′、北緯36°44′,海拔1350米,年降水量為520毫米左右,全年無霜期約為170天,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
現全村有216戶、810口人,土地面積6.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00餘畝。主要種植玉米、高粱、穀子 、大豆 、小麥、棉花、綠豆、蓖麻等。村民多從事運輸、養殖、建築、採礦、商業等。
西許村礦廠資源豐富,有煤炭、石膏、石英砂 、石灰石、花崗岩等。西許地處仁義河畔,自古以來人畜套用河水,1984年修建封閉蓄水池,1994年鄉政府統籌解決全鄉沿河8個村的人畜吃水,使用塑膠管材,利用河水自然落差,從石膏山二溝村引水,1995年自來水入戶。
窯上村
位於石膏山西5公里處,東與道阡村接壤,西於仁義村為嶺,祁臨高速出口穿村而過,南峪公路貫穿東西。地理坐標為東經111°47′、北緯36°47′。窯上村清代屬中高里;民國期間屬第三區仁義編村管轄;1949年屬第二區;1953年屬第二區;1958年屬鋼鐵人民公社仁義管理區;1961年屬仁義公社窯上大隊;2001年至今屬南關鎮管轄。
該村現有65戶、270口人,主要姓氏為張、梁。全村土地面積2.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00餘畝,村民收入以農業為主。
1968年修建村集體辦公場所,20世紀70年代,公社打壩、造地、修防汾渠;20世紀80年代,村集體規劃住宅基地,1997年在村西野石溝打壩、修路、護田。2003年整修田間路。
韓家窪村
位於南關鎮東南部的偏遠山區,地處靈石、霍州、沁源三縣交界處,周圍森林茂密,青山環抱,是國營及縣營林場的主要資源部分,為南北林區護林防火的主要通道,北距石膏山林場5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3′、北緯36°42′。
該村是靈石縣首屆國民高校所在地,培養造就了許多革命者。全村共有47戶、147口人,以查、郝、朱、郭、李姓為主。村民以農耕為主,主要種植雜糧,村中養豬200頭,羊300隻,2010年國家補助、村民及在外人員集資總投資200餘萬元完成4.8公里的水泥路工程。現全村免費套用自來水。
溝東村
位於南關鎮政府所在地東南15公里處,於霍州市接壤,祁臨高速公路穿村而過。地理坐標為東經111°48′、北緯36°42′。含溝東、溝西、常家山、安姓莊、寺崖上、溝東梁六個自然村。
該村現在有200戶、420人,土地面積3000畝,林地3000畝,退耕還林500畝。1971年通電,1982年修建水庫,2001年投資2萬元完成自來水入戶工程。2010年投資130萬元修築長5公里的水泥路。現程控電話、閉路電視已入戶,該村有西瓜大戶、林業大戶、養蜂大戶,農業、林業、牧業穩定、協調發展。2011年,該村成為山西省農科瓜、菜示範綠色基地。
郝家掌
村位於南關鎮南端,與霍州市韓家嶺、老張灣兩村交界,海拔800餘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1°47′、北緯36°42′。
全村有108戶、337口人。村原有郝氏家族在此首居,故名“郝家掌”(古時稱“鳳凰村”),後趙、韓、段、燕等為郝氏當“長工”逐漸留居,現以郝、趙、韓、段、李姓為主。現村中常住人口180餘人,多為中老年人。土地面積約6200畝,耕地面積1776畝,林地1690畝,土質肥沃。郝家掌村基本屬於無煤區。
20世紀70年代,在郝力群、郝長生等村幹部的帶領下,建立了林業隊,土石築壩,栽東北楊、柳樹和各種果樹。現已形成以荒溝、荒坡為主的300餘畝林地,100餘畝耕地,800餘畝核桃樹。在棗條、宋家莊村先後修建了水庫。近年來該村逐步形成了以種“旱地西瓜”為主的致富路。
趙家焉村
位於南關鎮政府所在地北10公里處,四周接武家莊、閣老窪、桃鈕村和王家溝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1°44′、北緯36°45′。趙家焉村包括伏家焉、黃背、小趙家焉、大趙家焉村四個自然村。趙家焉村,相傳趙姓在首居建村,得名“趙家焉”。
全村現有187戶、710口人,常住人口約400人,主要姓氏為趙、伏、史、霍、段。該村土地面積8000畝,其中林地面積500畝,耕地面積2000餘畝,退耕還林300畝,土地均為乾旱,土質為黃土,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玉米平均畝產350斤,小麥畝產約150斤。村民以種地、在外務工為生。村現有10戶放養山羊。該村煤炭資源豐富,隆鑫發煤業有限公司入駐黃背自然村。
李家莊村
位於南關鎮南峪河南部,距南關鎮政府所在地12公里,西至霍州市紅窪村,北至逍遙河、王家溝村,南至霍州市韓家嶺村,東至郝家掌村,距南峪公路4.8公里。坐標為東經111°45′、北緯36°43′。轄李家莊、郝家鋪兩個自然村。現有90戶、306口人,土地面積3000餘畝,耕地面積1160畝,退根還林530畝,全村種植刺槐,土質為黃土,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該村1989年通電,2003年完成自來水入戶工程,2010年投資110萬元修通5公里的鄉村水泥路。
吳莊村
位於南關鎮政府所在地東約10公里處,四面環山,地理坐標為東經111°43′、北緯36°44′。此地由吳姓立莊,故名“吳莊”。吳莊村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八路軍經常駐紮的村落。
全村現有71戶、220餘口人,村民居住老窯洞,散居在半山坡上,主要姓氏為田。現耕地700餘畝,絕大部分是沙畫旱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高粱、穀子、大豆等,蔬菜有土豆、紅薯、白蘿蔔、南瓜、西紅柿等。現人均收入1000餘元。退耕還林後,種植柏樹與果樹。
金旺村
位於靈石縣東部,東依國家級公園石膏山,西跳大運高速,背靠山脈,面對仁義河。地理坐標為東經111°50′、北緯36°43′。該村原名“河南村”,因位於仁義河南岸而得名。抗戰時期,為紀念抗日英雄裴金旺,1944年更改為“金旺村”。
全村現有150戶、520口人,主要姓氏為裴、韓等,全村土地面積2000畝,耕地面積500畝,退耕還林210畝,農作物以玉米、黃豆為主。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南河煤業、紫金煤業等企業入駐該村。
閣老窪村
位於南關鎮政府所在地東北10公里處,屬土石山區,海拔1000玉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1°42′、北緯36°45′。因村莊坐落在山旮旯里,為取吉祥,故名“閣老窪”。
全村現有302口人,共有博士生、碩士生7名、大學本科生25名。耕地面積1508畝,村民收入以種植為主。2008年以來,村委籌資100餘萬元完成該村到欒卜崖底的水泥路建設工程,更換使用30多年的抽水管道,更換電線1000米,建設生態沼氣池20戶,成立農業合作組織3個,為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創造了有利條件。該村曾獲得“南關鎮年度綜合獎第一名”的稱號。
柏圪塔村
位於靈石縣城東南30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1°43′、北緯36°43′,北於霍州市馬賽溝接壤,東於王家溝、西於三教村為鄰。
全村現有97戶、321口人,在校學生72人,該村現有耕地面積766畝,其中退耕還林250餘畝,林地214畝,主要種植蘋果樹、杏樹等。仁義河流經該村,河灘中蘆葦叢生,長勢旺盛,山上有生長旺盛的荊條。該村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河和水資源。
20世紀60年代初,該村通電。在“農業學大寨”期間,打河壩1500米,1999年至今自來水、閉路電視、電話入戶、村通水泥路。
農業生產
南關鎮向上爭取更多的項目和資金,集中財力、科學運作,以打造“一村一品”專業村為標準,鞏固西許村大棚蔬菜12棚,種植面積達100畝;韓家窪小米和喬家山小米種植規模擴大到160畝;以后庄村為中心的冰酒葡萄種植,由原來的公司經營轉變為“公司+農戶”的管理模式,並輻射到前莊、師家溝、金旺村等周邊村,種植面積擴大到1000畝;完成了王家嶺、沙腰、毛家嶺三個村4000畝核桃示範園的管護,對南關鎮2124畝核桃樹進行高接換優;完成了小麥保險的收繳,受保面積達8326畝;完成了吳莊、趙家焉、道美三個村600畝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進一步鞏固了農業的基礎地位,推動了農業產業化,提升了“三農”水平,實現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社會事業
南關鎮主要抓了一系列能夠切實提升人民民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民生工程:環境衛生質量明顯提升,投資245萬元實施了城鄉清潔工程,新增擺臂式垃圾車4輛、保潔車20輛、垃圾箱170個、新修垃圾池70個,對108國道和南峪路沿線村委進行了集中整治,西許、東許等8個村達到省級標準;舉辦“送溫暖、獻愛心”活動,對三教、杏卜、西許、東許、峪口、師家溝、喬家山7個村捐贈價值25萬元的圖書,為人民民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基本完成了42個村委的集體土地使用權確權工作,在確權過程中依法解決了仁義村與趙家焉村多年的土地所有權糾紛問題;全鎮新農保參保率達101%,新農合參合率達98%;低保戶清理整頓順利平穩,全鎮低保戶由過去的1084戶縮減至146戶279人;大力開展宜人宜家計畫生育服務活動,積極推行計生家庭意外傷害保險征繳工作,2014年,南關鎮被省人口計生委命名為“全省人口和計畫生育依法行政示範鄉鎮”。
南關站
站址在山西省靈石縣南關鎮,郵政編碼031304。建於1934年。離太原站192公里,離華山站336公里,隸屬太原鐵路局臨汾鐵路分局管轄。現為四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託運。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零擔僅辦理直達整零貨物發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