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門五帝廟

南門五帝廟

南門五帝廟坐落在莆田市仙遊縣鯉城鎮南橋街,與南宋紹興八年(1138)修建的南門古橋樑相距百米,撫育興化人民的母親河木蘭溪從廟前緩緩流過。東西兩株古榕樹鬚根飄逸,枝葉婆娑,組成了一幅“古橋、古廟、古樹、流水、人家”的靚麗風景。

基本信息

建築組成

南門五帝廟 南門五帝廟

五帝廟是由天王門、五帝寶殿、東西廂房、觀音大殿、廣場和戲台組成的建築群,占地二千五百多平方米。殿內保持的文物有唐代石獅、宋代馱牌石龜、明代石鼓和人物石浮雕、清代石碑等。皆造型栩栩如生,工藝巧奪天工,為研究中原人入閩後的中原文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歷史沿革

五帝廟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5),由原大功德主吳延鯤等人捐香燈租貳拾石建廟。因奉祀中華民族始祖五位上古大帝而名曰“五帝廟”。宋代大功德主吳垣等人捐白金五千兩重建。由於神顯廟靈,所以又稱“靈顯廟”。尤其是明代嘉靖八年(1529)年第三次大規模重建後,又稱“興賢廟”。整座廟宇完整地保存了明代古建築的遺韻。清代順治十年(1653)年,進士唐顯悅等十六人購購置百餘畝田歸廟收租用於慶蘸。

奉祀菩薩

五帝寶殿奉祀“黃帝、顓(zhuan)帝、帝嚳(ku)、唐堯、虞舜”中華名族五位上古大帝,左右兩旁奉祀五帝的十位將軍。明嘉靖八年(1529)年,又奉祀三尊媽祖雕像,端莊秀麗,威靈顯赫。廟中還有田公元帥等菩薩的雕像。莆田溝北登科宮和順天宮是五帝廟田公元帥的祖廟。東西廂房還陳列著兩艘龍舟,每年用於端午節龍舟競賽。後殿觀音大殿奉祀觀音大士,其中壁畫是五帝廟最早奉祀五皇大帝的畫像。還有老君、先師、張公和郭元帥等菩薩的塑像。特別是人們影響戚繼光的塑像,記載戚家軍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二月間,在仙遊抗擊倭寇的英雄事跡的紀事碑,實為珍貴的歷史資料。五帝廟總共有菩薩六十多尊。

社會文化

由於五帝英靈顯赫神州,所以香火興旺。不但引來無數善男信女前來頂禮膜拜,而且還吸引許多海外人士前來考察。遊覽、探究和叩拜。晉江市羅山鎮占頭村的蔡王府也是奉祀五皇大帝,是仙遊南門五帝廟的分廟,一九一八年和一九四五年曾來祖廟進香。在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五帝廟歷經興廢,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幾成廢墟。一九八二年冬晉江占頭村老華僑柯賢浞先生回國並帶村民來廟進香認祖,他們為拯救文物、保護五帝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廟大門前“福隨晉江度重洋。蔭庇蘭溪澤萬民”的對聯就是為了表彰他們而特地撰寫的。五帝廟與一九八四年被定為仙遊縣文物保護單位。從此,信仰五帝的各界人士,特別是南門街廣大民眾踴躍自願捐資,對古廟進行了三次重大修葺,耗資人民幣一百多萬元。修復後五帝廟跟具規模,莊嚴肅穆、金碧輝煌。後殿觀音大殿於二000年經省文管局批准重建,各界人士紛紛捐資,建成了以石雕和木雕為主體工藝的具有高水平傳統的建築,為古廟增添了光彩。五帝廟還組成了文藝演出隊,逢年過節為民眾表演了豐富多彩的節目,端午節還舉辦龍舟友誼賽,以祈慶豐收。在賑災活動中,也有多次貢獻,心繫災民一片深情厚誼。

主要文物

南門五帝廟 南門五帝廟

南門五帝廟內有一尊與莆田靈川東汾五帝廟在造型上十分相似的古石獅。它們均為前方後圓、柱體直立,其雕刻手法線條簡潔,古樸寫意,具有典型的唐代風格。只是靈川東汾五帝廟的古獅體形較大,而仙遊南門五帝廟的古獅顯得嬌小許多,其材質也不盡相同。

靈川東汾五帝廟的古獅,於1992年9月被發掘,後經專家考證,已經確認為隋唐古獅。可仙遊南門五帝廟內的這尊古獅,卻是長期倒臥戲台溝沿邊,一直被視為一塊頑石而無人問津。正在現場考古的市民俗專家楊祖煌先生介紹,該尊古獅系雌性,在獅身腹部雕有小獅,其雕刻手法、工藝造型幾乎與東汾五帝廟那尊石獅為同一版本。儘管獅頭有些殘損,但作為迄今少說也有一千多年的古獅,仍然彌足珍貴,只是它的確切年份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