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子·回首亂山橫

南鄉子·回首亂山橫

南鄉子·回首亂山橫,我國宋代詞人蘇軾作品。南鄉即南國,唐人稱南中。本詞初為單調,創於歐陽炯。迨馮延已始添作雙調,成今體之五十六字。歐陽修前後首句俱減為四字,名 ﹝減字南鄉子﹞。

南鄉子·回首亂山橫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佑二午(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原文

南鄉子(送述古)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
歸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詞牌釋義

南鄉即南國,唐人稱南中。本詞初為單調,創於歐陽炯;【詞律】所收,有其二十七,二十八字兩首。如“路入南中,恍榔葉暗蓼花紅;兩岸人家微雨後,收紅豆,纖纖抬素手。”固為本意也。迨馮延已始添作雙調,成今體之五十六字。歐陽修前後首句俱減為四字,名﹝減字南鄉子﹞。
〔作法〕 本調五十六字。首句五字,與﹝浪淘沙﹞首句同,第二句為仄起平韻之七言句,而第三字不能作仄。第三句為七言仄句,不用韻;句法與﹝浪淘沙﹞第四句同。第四句為兩字句,例用平平,協韻。末句與第二句同。後闋概同前闋。
曉日壓重檐,
⊙●●○△(平韻)
斗帳春寒起未忺。
⊙●○○●●△(協平韻)
天氣困人梳洗懶,
⊙●⊙○○●●(句)
眉尖,
○△(協平韻)
淡畫春山不喜添。
⊙●○○●●△(協平韻)
閒把繡絲撏,
⊙●●○△(協平韻)
認得金針又倒拈。
⊙●○○●●△(協平韻)
陌上遊人歸也未,
⊙●⊙○○●●(句)
懨懨,
○△(協平韻)
滿院楊花不捲簾。
⊙●○○●●△(協平韻)

賞析

熙寧七年(1074)年七月,蘇軾任杭州通判時的同僚與好友陳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蘇軾追送其至臨平(今餘杭),寫下了這首情真意切的送別詞。
詞的上片回敘分手後回望離別之地臨平鎮和臨平山,抒寫了對往事無限美好的回憶和對友人的依戀之情。起首兩句寫詞人對陳襄的離去特別戀戀不捨,一送再送,直到回頭不見城中的人影,而那臨平山上亭亭佇立的高塔似乎在翹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調離。這種從眼前實景落筆而展衍開去與由景入情的寫法,不僅使人感到親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來三句寫臨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筆,實則是以客觀的無知之物,襯託詞人主觀之情。“誰似”二字,既意喻詞人不象亭亭聳立的塔,能目送友人遠去而深感遺憾,又反映了詞人不象塔那樣無動於衷地迎客西來復送客遠去,而為友人的離去陷入深深的哀傷之中;同時,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來杭又送友人離去的實際。
下片寫詞人歸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風淒清,枕上初寒,殘燈斜照,微光閃爍,這些意象的組接,營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圍,烘託了作者的淒涼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時淚不晴”,用兩個“晴”字把雨和淚聯繫起來,比喻貼切而新穎,加強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現,讀來叩人心扉,令人嘆婉不已。
這首詞藝術上的特色主要是將山塔、秋雨擬人化,賦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緒,將無生命的景物寫活。這種手法,表現出詞人不凡的功力。

【注釋】

1.述古:陳襄的字。述古與蘇軾交誼很深,二人都因反對王安石新法離朝外任。熙寧五年,述古調知杭州,時蘇軾為杭州通判。二人宴集酬唱,甚為相得。熙寧七年,述古調往南都(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蘇軾作《虞美人》(湖山信是東南美)相贈。述古離杭,蘇軾又追至臨平,於舟中送別,並作此詞。
2.臨平:山名,在浙江餘杭境內。四周平曠,無高山峻岭。
3.亭亭:高遠聳立的樣子。
4.熒熒:微光閃爍的樣子。
5.淚不晴:將淚比為雨,故曰“淚不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