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逄村

南逢村位於昌邑城南偏西5公里,鄉政府駐地。南接西新莊、前南逄,北接徐家北逄,西靠友誼路,東臨西大營。村處面積300畝,共277戶,1092人。

南逄村由來

古名逄公村、逄公里。因周末齊國大將逄醜父、漢代名臣逄萌居此而取名。《山東通志》載,“逄醜父墓在縣南五里,齊傾公時逄醜父脫傾公於難,食邑都昌,卒葬此。”清代《昌邑縣誌》勛土編載:“逄醜父食邑都昌。”清《廣輿記》載:“逄萌字子慶,昌邑人。”村南臥牛埠古有黃石公廟磚刻記載:“我是前朝黃石公,雲遊蓬萊到齊東。逄公村前臥牛埠,同心重修避難宮。”此廟宇內泥塑三人,中有黃石公像,兩邊即張良、逄萌二公像。

至今在村北邊,尚有“北倉”“臥羊地”“趕牛道”等因襲舊稱,傳為逄公遺址。徐家北逄村裡有逄公花園遺蹟。據此,建村當在周漢時代,後因與北逄公村區分,稱南逄公村,省而稱南逄。村內老人回憶:特別是在解放前,還有人稱為逄公村。

地理文化

地處濰河故道,系河道沖積平原。窪改前村東桃窪,村西“蛤蟆學校”,尚留古河遺蹟。地下水源豐富。濰河小營口引水乾渠自村西拐彎西去,建有節制閘。機井遍布,機電配套,旱澇保收。鄉濰東路穿過村中,村東青年路,村西友誼路縱貫南北,交通便利,四通八達。

經濟

古來即為鄉境大村,農曆每月三、八市集。民國初期鄉鎮建制時即為逄公鄉首村。解放後歷為 區、鄉駐地。1962年公社機關常駐後,各部門歷經歷經發展建設,聯中、高中相繼建立,成為全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人口

總耕地1750畝,主場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經濟作物有蔬菜、棉花。機械電力發展有拖拉機21台,柴油機17台,205馬力。電動機83台,696千瓦,機井78眼。機械程度較高,是全鄉豐產單位。1983年糧食總產量151萬斤,畝產達1116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