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逄家台後隸屬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原膠南市)張家樓鎮,位於古鎮口灣西側,東北距張家樓鎮駐地5公里,處於膠南市區至琅琊台的旅遊線路與龍潭路的交界處。該村現有耕地1350畝,果園300畝。該村地處平原,地形平坦。
據傳,明永樂二年(1404年)逄姓從江蘇海州遷此立村,因在炮台(明朝設定)北面,故名逄家台後。2009年現逄家台後村共有居民600戶,2000人,逄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還有王姓、崔姓、丁姓等居民。
歷史
2009年,該村農業收入達1500萬元,占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的60%。該村以有利的地理位置為依託,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和高效農業,有大批村民從事百貨零售、餐飲服務、農資經銷、畜牧養殖、苗木繁育等產業,其中三產業戶2009年達到200多家,年收入達到1000萬元,占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0%。該村還利用靠海的優勢,積極發展灘涂養殖和深海網箱養殖。
抗戰時期的逄家台後:
二十世紀的四、五十年代,在琅琊故地,曾經有過一個縣級的行政區域——藏馬縣。藏馬縣是以其境內的藏馬山而得名,縣治所在地就是今天膠南市南部重鎮——泊里。
這個縣從1944年8月建制到1956年3月撤消,只有短短的11年7個月,並且中間10個月的時間還曾經與其他縣合併過,後來又分離出來。在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藏馬人民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付出了很多很多,曾經有過輝煌的業績,給歷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跡。
藏馬縣的前身是共產黨建制的諸城第五區,藏馬縣的建立,是因了這個地區重要的戰略位置。抗戰後期,整個山東的形式錯綜複雜,周邊有八路軍的膠東半島、沂蒙山區根據地、新四軍的蘇北根據地,還有青島、膠州、日照等日偽及國民黨軍隊盤踞的地方,幾方勢力犬牙交錯。如果我軍控制了泊里地區,向北可以連通膠東半島,向南可以聯繫日照及其蘇北,而向西就是革命老區臨沂,山東省委和八路軍山東總部所在地。不僅可以使沂蒙山區與膠東基本連線起來,而且擁有了出海口,便於海上的對外聯絡和物資出入。而對於敵方當然也是同等重要。總之,任何一方控制了這個地區就掌握了山東東南地區的戰爭主動權。
1944年7月底,山東軍區為了占領泊里地區,發起討伐偽濱海警備軍李永平部的“討李(永平)戰役”。
李永平系青島日軍第五混成旅團直接指揮的偽濱海警備軍司令,其部約3500人,盤踞在以泊里為中心的日照、膠縣、諸城邊區。討李戰役,參戰部隊以濱海六團、軍區教導團、炮兵團、特務連組成右縱隊,由濱海六團團長賀東生、政委吳岱指揮,兵分三路,自兩城以北地區向東北進攻;以濱海十三團、軍區騎兵連組成左縱隊,由濱海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兼十三團團長梁興初、政委劉西元指揮,兵分兩路,從市美地區向西南出擊,形成對敵兩面夾擊之勢。此外,新一一一師六六二團在障日山,六六六團在兩城附近,獨立團在馬耳山地區,配合地方武裝阻擊諸城、日照援敵,保障主攻部隊側後安全,掩護破壞諸(城)日(照)公路的民眾;十三團第三營、莒中獨立團、日北縣大隊、諸城縣大隊、區中隊及民兵,牽制莒縣、諸城、日照各據點的敵人。戰役自7月24日晨開始,至8月25日勝利結束,計攻克大小據點40餘處,摧毀碉堡300餘座,共斃傷敵偽軍380餘名,俘300餘名,擊毀敵汽車6輛,繳獲機槍6挺、步槍300餘支、短槍30餘支,其它物資甚多。此次戰役,我軍收復了諸膠邊大片土地,解放了30多萬人民,控制了日(照)諸(城)公路大部和海(州)青(島)、諸(城)膠(縣)公路各一段,進一步改變了濱海區的抗戰形勢,鞏固與發展了濱海與膠東兩區的聯繫,收復了諸膠邊大片土地,藏馬大部分地區獲得解放,五蓮山區和藏馬山區連成了一片。
“討李戰役”結束後,1944年8月,中共濱北地委根據上級指示,決定諸膠邊地區組建兩個縣,以原南部諸城五區為主建立藏馬縣,同時建立藏馬縣工委,張雨首任縣工委書記,於雲光首任縣長,從此藏馬縣建制產生。
1944年10月,在粉碎日偽軍夏季報復性“掃蕩”後,主力部隊由諸膠邊地區轉移到外線作戰,該地區的鬥爭形勢出現了新的變化。為了適應這一形勢的需要,中共濱北地委經上級同意,決定將諸膠邊縣和藏馬縣合併為諸膠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盤踞在泊里、王台、王戈莊等地偽軍紛紛投靠國民黨。山東軍區令軍區1師2團和獨立第3旅等主力部隊,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於8月20日至22日,連續解放了王台、王戈莊等地。此時,中共濱北地委為了加強新解放區的領導和建設,決定撤銷諸膠縣,在南部地區恢復藏馬縣建制。
由於八路軍主力轉移外線作戰,泊里被敵偽軍占領,新成立的藏馬縣委、縣政府設在丁家大村(今大村鎮駐地),辛光宇任藏馬縣委書記,於雲光任縣長,地域主要包括今膠南市南部的琅琊、泊里、張家樓、大場、海青、理務關、藏南、大村等地區,以及現在諸城市、五蓮縣部分地區。因為藏馬縣在1944年建立後兩個月就被合併,又在十個月後恢復,中共藏馬縣委和政府的工作是從此時才正常開展,因此有些文獻將藏馬縣建制時間記載為1945年8月。
1944年討李(永平)戰役後,李賢齋繼任偽濱海地區警備軍司令。李賢齋這個人,本來就是一個鐵桿的漢奸,日偽時期很受到駐青日軍的寵愛,反起共來,一點也不含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抗日進步民眾,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泊里慘案”。在泊里的時候,抓丁拉夫,搜刮民財,強修工事,擴充隊伍,搞得當地雞犬不寧,當地老百姓恨透了他。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但偽李賢齋負隅頑抗,拒不向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繳械投降。面對當時現狀,山東軍區下決心要解決泊里問題.因此,山東軍區野戰兵團第一師梁興初部和濱海支隊接到命令,在解放膠縣縣城和諸城縣城後,立即向偽李賢齋部發起攻擊。
因這次討伐的對象李賢齋和上次戰役的李永平都姓李,所以有人也稱其為“二次討李戰役”。
1945年9月,山東軍區第一師揮師東進泊里鎮,先進行泊里外圍戰。9月15日,部隊由諸城一線出發,1師的2團從西南攻占偽李賢齋之勝水據點。旺山、塔山據點守敵聞風而逃;1師1團從東北方向直逼泊里鎮,消滅崔家莊偽軍一個中隊,大嶺偽軍一個營投降,收復了夏河城;9月18日晨,二團在程山崖一帶擊潰偽李賢齋部主力3000餘人。接著在21日,占領泊里鎮西南旺山據點,同時擒獲猖獗於子良山附近的偽特務隊20餘人。看到戰場形勢不好,子良山偽軍160餘人及偽諸膠日莒海防警備軍第四團一營800餘人先後繳械投降。一團則將泊里鎮東北交通要道崔家莊、大石嶺及東南海防前哨夏河城等偽據點先後收復,並擊潰300餘名偽軍反撲,奪取東北嶺制高點。1師3團繞道於9月26日下午,向盤踞在海邊的貢口偽軍發起攻擊,激戰只有半小時,偽軍就支持不住了,企圖乘船逃跑。這時,1師3團一部搶占海灘,在水中與偽軍展開搏鬥。停泊在貢口海灣的日偽軍炮艇,企圖用火力掩護偽軍登船, 3團對在海里的艦艇實施猛烈的火力攻擊,艦艇看情況不好,只求自顧,丟下岸上的偽軍,起錨逃跑。貢口一戰,打死打傷偽軍200餘人,生俘偽軍340餘人,緊緊地關閉了泊里之敵從海上逃跑的大門。
正當我軍準備給敵人最後一擊,徹底解放泊里的時刻,9月27日上午,作戰主力部隊的山東一師忽然接到山東軍區命令:“停止對泊里鎮之敵的進攻,立即到鋪上及以東地區集結,準備向東北挺進。”
當時日本在8月投降時,東北地區是蘇軍的占領區,廣大的區域內只有原東北抗聯的少數中國部隊,廣袤的東北地區基本處於國共雙方軍隊控制的真空地區,當然也成為國共爭奪的首要地方,因此,首先搶占東北比在山東作戰更為重要。根據中央的命令,山東我軍在山東軍區司令員羅榮桓的帶領下,抓緊向東北挺進。這樣,即將全面勝利的情況下,參加泊里戰役的我軍撤出戰鬥,9月27日20時,部隊主力第一師在師長梁興初率領下撤離泊里外圍,開赴鋪上,10月5日挺進東北。第一次泊里戰役終止。
死到臨頭的偽李賢齋部,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喘息機會,就好象被淹沒在洪水中漂來了一塊木板子被他抓住了。於是他急忙投靠了國民黨,並接受了國民黨山東省政府的改編,搖身一變成為 “諸膠日莒警備軍”。此時,他手裡仍有兵力近4000人。李賢齋知道,八路軍不會饒了他,撤離只是暫時的,山東軍區也不會放棄對泊里的攻擊,所以,一方面派要員在山東省政府上層活動,爭取在軍事上得到國民黨軍隊的支持,另一方面整頓內部,加緊修築防禦工事,要與共產黨部隊再拼一下子。
11月,濱海軍區為打通濱海地區與膠東地區的阻隔,使兩個解放區連成一片,解除頑軍對膠州灣的威脅,決定再次發起“泊里戰役”,迅速徹底消滅李賢齋的部隊。
這次實施泊里戰役的主力部隊,是山東軍區警備第十旅和警備十一旅一部,由原濱海軍區第十九團、二十團、二十一團和濱海三軍分區特務團、海防隊、武工隊、一軍分區獨立團的一個營、工兵排、九二步兵炮連、迫擊炮連等改編組成,戰鬥兵力3500餘人。另有藏馬縣大隊及藏馬、日照兩縣的民兵3500人,總計7000多人。由濱海軍區參謀長張仁初任前線總指揮,濱海軍區政治部主任賴可可任政政委。
當時的泊里,敵偽軍已經經營了多年,有相當完備的防守工事,形成了互相交叉、幾乎是沒有死角的火力網,我軍對其攻擊也是很困難、很艱巨的。為此,參戰各部隊採取對應的措施就是在火力掩護下進行近迫土工作業,挖掘縱橫交錯的交通壕,構築工事和堡壘,完成對泊里之敵的嚴密包圍。
各路近迫作業步步逼近泊里鎮時,李部認為已到生死關頭。12月5日至7日兩夜,組織營以下敢死隊,在火力支援下,連續猛烈出擊,妄圖阻止近迫作業部隊的土工作業,從而達到解除其威脅固守泊里的目的。由於參戰部隊一時疏忽和思想上的輕敵,一線部隊受到了一定傷亡,泊里河西構築的炮樓和工事掩體遭到了一些破壞,土工作業一度受挫。這時,塔山、於家官莊被圍之敵,在參戰部隊的嚴密封鎖下已水盡糧絕,除一部逃回泊里外,余者均被消滅。這一勝利鼓舞了一線部隊的士氣,土工作業繼續向前推進。
泊里鎮南門外的獨立碉堡陣地,距泊里鎮圍牆約100米,碉堡周圍有一片墳地,從這裡可以觀察南面和西南面的一切活動,並能以火力控制大片地區。參戰部隊如能奪取這一碉堡及南面高地,敵人的活動就將一覽無餘,並可以對泊里鎮內一部分地區進行火力控制,亦可作為進攻泊里鎮的支撐陣地。因此,我軍首先用炮火摧毀其碉堡,同時組織火力猛攻,強行了奪取這片高地,在碉堡西北、東北兩面用火力切斷守敵與圩內的聯繫。泊里有很堅固的城牆和碉堡,給我軍攻擊帶來很大的麻煩。經過參戰部隊的廣泛討論研究認為:可以用挖地道的辦法解決,於是,在12月3日前指命令藏馬縣政府組織力量,打通三合村至敵圩牆西南碉堡1500米長的地下通道。藏馬縣政府接受任務後,調動海青、大山、戶部、洪凝、街頭和日照、莒南等區縣基幹民兵1000餘人,編成4箇中隊,日夜輪流作業,苦幹16個晝夜,於12月23日完成了高1.5米,寬1.3米,長1500多米的地下通道任務。
在完成對泊里鎮之敵的包圍和土工作業後,將大量的炸藥通過地道送進了敵人的碉堡的地下。參戰部隊和地方武裝於12月26日黃昏發起總攻。進攻部隊首先點燃了炸藥,只聽“轟——”地一聲巨響,山動地搖,周圍一公里範圍的人都被震倒,敵軍大炮樓連同一個連的守軍被炸得無影無蹤,地面出現一個方圓幾十米的大坑,圩牆南面和西面也被炸開幾十米的大口子。隨著坑道爆破的成功,一線部隊立即占領了泊里周圍的制高點,並且立即調整部署,組織強大兵力,乘敵人紊亂之機潮水般的沖入鎮內殲滅敵人,並組織兵力追殲突圍逃竄之敵。此時,鎮內之敵已驚恐萬狀,失去固守信心。
戰至12月27日夜,泊里、蔣家莊、邱家莊、宗祀廟等據點之敵已經無力再戰,分多路傾巢突圍。突圍之敵又遭到後續部隊強大火力的猛烈截擊,全部被消滅。高戈莊、逄家台後據點之敵在參戰部隊兩晝夜的嚴密包圍和強大的軍事壓力與政治攻勢下,於12月30日全部繳械投降。至此,泊里戰役勝利結束。
泊里戰役取得輝煌戰果,攻克泊里重鎮及崔家莊、蔣家莊、邱家莊、宗祀廟、塞南嶺、高戈莊、於家官莊、塔山等敵據點9處,斃傷敵人1000餘名,生俘敵副司令於炳宸以下官兵3000多名。繳獲迫擊炮4門,輕重機槍50餘挺,長短槍1000餘支,汽車5輛,電台3部,軍工廠、發電廠、被服廠等數座。至此,濱海區全境解放;藏馬縣全境解放;南起隴海線,北至膠濟線之間700平方公里國土全部解放。
泊里戰役後,縣駐地由大村遷至泊里,此後,泊里一直為藏馬縣駐地。
從1944年的“討李戰役”,到後來兩次“泊里戰役”是當今膠南區域內現代最大的幾次戰役。指揮和參加戰役的軍隊指揮員,有十幾位成為後來的解放軍高級將領。其中羅榮桓元帥就是戰役的決策者和指揮者;前線指揮員粱興初,後為38軍軍長;張仁初後為26軍(現守備山東的26集團軍)軍長,梁、張兩位將軍在建國後都率軍參加了韓戰並建功卓著,1955年均被授於中將軍銜;賈若愚、賀東生、劉涌等多名指揮員被授予解放軍少將軍銜。參戰部隊也不乏後為解放軍序列大名鼎鼎的部隊,其中現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集團軍,就是當年參加“討李戰役”和第一次“泊里戰役”的山東軍區一師為主幹發展形成的。
在泊里戰役的全過程中,藏馬縣人民,以極大的熱情和高度負責的精神,全力配合和無私支援主力部隊作戰,在敵人的猛烈炮火下,挖交通壕,抬擔架,送軍糧,運送作業器材,挖坑道,構築工事,修碉堡,追捕敵人,看押俘虜,等等,受到了前指的表揚和獎勵。
解放戰爭時期,藏馬人民為解放軍作戰,為新中國的誕生幾乎竭盡了自己的全部力量。藏馬縣僅1946年就組織了三次參軍,有6500名民兵參加了解放軍奔赴。內戰爆發後,中共華東局號召解放區人民緊急動員起來,支援前線,鞏固後方,發展生產,保證軍需,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軍事進攻,藏馬人民義無返顧地奔赴前線。他們先後參加了孟良崮、萊蕪、淮海、南麻、濰坊、淮海、渡江等十幾個大的戰役。冒著敵人的炮火,頂著敵機的轟炸,把一宗宗物資、彈藥送到前沿陣地,把一批批傷病員從前沿陣地轉移到後方,出色地完成了各項艱巨任務,湧現出一個個閃爍著時代特色的群體形象。“陳毅子弟兵團”就是其中的一個。
“陳毅子弟兵團”是藏馬縣子弟兵團在1947年支援魯南大會戰中獲得的光榮稱號。
1947年1月下旬,蔣介石親赴徐州部署與指揮對魯南解放區臨沂等地的進攻。3月2日,山東省支前委員會和濱北支前司令部命令藏馬縣快速組織一個支前子弟兵團。藏馬縣只用了3天時間就從8000多名踴躍報名的青年民兵中精選出953人,組建了一支既能隨軍參加戰鬥,又能搶救運送傷病員的精幹的子弟兵團。當時,濱北支前司令部共調集了藏馬、膠南、諸城、莒北等縣的子弟兵團,組成了濱北支前支隊,藏馬縣子弟兵團跟隨華東野戰軍一縱隊,擔負第一線搶救傷病員任務。這支隊伍在執行支前任務的101天中,曾先後進軍膠東、魯中、魯西、魯南、渤海等戰場,參加過寧陽戰役,擔負過官莊搶運、喬店搶救、泰西轉運等數次艱巨任務。他們在炮火紛飛的戰鬥中和敵我廝殺的陣地上,冒著生命危險搶救傷員,用自己的衣物給傷員換取食物,用自己的身體抵擋敵機的掃射,寧願自己負傷、犧牲,也不讓傷病員再次負傷
藏馬子弟兵團為華東解放軍粉碎國民黨對山東的重點進攻立下了功勞。全團有19人立一等功,100人立二等功,576人立三等功,187人立小功,並獲得了相應等級的銀質紅星獎章。1947年6月,華東軍區特授予該團“陳毅子弟兵團”光榮稱號,給全團記大功一次,獎給大批槍枝和彈藥,並贈送“陳毅子弟兵團”大紅旗一面,該旗現存北京中央軍事博物館。山東軍區頒發“八一”獎旗一面,廣州部隊傷員贈“支前模範”紅旗一面,濱北支前司令部頒發“濱北支前榜樣”錦旗一面。還有各級黨政軍機關及被救護傷病員、駐地民眾分別頒贈的獎旗、錦旗13面,山東省人民政府、省支前委員會、省人民武裝部聯合發布嘉獎。《大眾日報》連續發表訊息和文章,宣傳該團功績。
此後,藏馬支前隊伍又參加了濟南、淮海、渡江和上海戰役。據有關數字統計,淮海戰役,藏馬縣徵購和運送枕木2348根,調運糧食474萬餘斤,調運柴草259萬餘斤,共出民工4.3萬餘人,在解放軍打過長江以後,藏馬縣的過江民工有470人,運糧草民工2813人,徵購與運送枕木1715根,調運糧草470餘萬斤,為解放戰爭的勝利,藏馬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陳毅元帥曾經說過:“解放戰爭的勝利,是山東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這也包括藏馬人民的一份功勞。
在血與火的奮鬥中,眾多的藏馬兒女付出了寶貴的生命。1945年5月,由於叛徒告密,偽濱海警備軍司令李賢齋,大肆搜捕中共地下黨員和進步民眾,僅泊里地區就有83名共產黨員和革命民眾被活埋、槍殺,甚至凌遲處死,這就是著名的“泊里慘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