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南辰鄉位於連雲港市東海縣最北部,該鄉地處蘇魯(江蘇、山東)兩省三縣(連雲港市贛榆縣、連雲港市東海縣、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交界處,位於江蘇省最大的人工水庫-石粱河水庫上游沿岸。地理位置較為重要,隨著近幾年來的工業發展,該鄉的交通一改往日一條沭河將南辰分為兩地的尷尬局面,也改變了漁船運輸的不方便。
基本簡介
該鄉有11個行政村,67個村民小組,35平方公里,1.8萬人,1.29萬畝耕地。隨著南辰鄉成為東海縣經濟開發區北區,許多廠房豎立在田野中。革命老區換新顏,該鄉工業實力穩住增長。目前有一家納稅超過五百萬的企業——堂皇集團。堂皇集團還每年向五保老人和南辰鄉中心敬老院提供棉被和食品。
南辰中學在東海縣農村中學中占有重要一席,該校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全縣曾經發起過學習南辰中學精神的活動。“走讀書報國路,做奮進南辰人。”的勉聯安置在教師辦公樓上,激勵一代又一代的南辰人。值得一提的是,南辰中心國小的教學樓是由日本駐上海領事館、美國菲尼克斯集團先後捐建。南辰中學教學樓是由江蘇省政府、丹陽市政府、以及一些社會團體捐建。南辰醫院是由台灣企業家、慈善家謝政達先生創辦的慈心慈善基金會出部分資金捐建。
南辰鄉曾是革命老區,山東濱海軍區的總部駐地(南辰鄉朱范村)。1942年劉少奇、陳士榘、谷牧、羅榮桓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該鄉西朱范村居住近半年,很多人由此進入了革命的隊伍。這是南辰人民為革命勝利作出的微薄貢獻。
該鄉原屬山東省臨沭縣,1971年經國務院批准,劃為江蘇省東海縣,1973年前該鄉屬我縣的石粱河鄉代管,1973年至1976年成立中共石粱河庫區移民辦事處,隸屬中共東海縣委管轄,1979年升格為鄉局級單位,1980年更名為南辰公社,1983年更名為南辰鄉。
歷史名人
南辰鄉歷史上出名的人物
鄭亦橋(1901—1977),原名繼玄,別名百坤,東海縣南辰鄉鄭村人。鄭亦橋出身書香世家,先後在山東省立臨沂第五中學、濟南私立美術專科學校、上海美專讀書。 民國27年秋,得知八路軍115師東進支隊到達臨沂西部,便西去會見東進支隊負責人。支隊領導委派他為聯絡員,回家鄉做部城、贛榆兩縣和朱愛周的統戰工作。朱下決心抗日,並派侄子朱明遠隨鄭亦橋去會見東進支隊領導人。
民國30年5月,八路軍115師教導2旅把爭取地方土匪武裝高振東任務交給鄭亦橋父子。他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對高振東開展“攻心戰”,加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日益強大,對高形成壓力。5月,高振東所屬武裝改建為抗敵自衛軍獨立團,鄭亦橋任團長,高振東任副團長。高振東被收編,轟動了海贛沐。為了籌備軍炯,鄭亦橋毅然賣掉30畝良田。
民國32年,自衛軍獨立團500餘名戰土、400多枝槍、200多匹馬,編入濱海軍區四、六兩團。自衛軍獨立團改編後,鄭亦橋任濱海軍區參議、華東軍區參議室高級參議。民國37年,由華東軍區轉業到山東省文協任理事。至1952年,歷任山東省圖書館籌委會主任、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1954年至1957年,在濟南園林處工作。1959年至1963年,任濟南市博物館第一副館長。從1963年起,連續被推薦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東省委員會第三、四屆委員,參加文史資料研究小組兼文教組組長。在省圖書館任職期間,冒著敵機空襲搶救了2萬多冊明清版本書籍;在園林處工作時、為整治修復濟南名勝古蹟作出貢獻。1964年,編寫出版了《山東省名勝古蹟——濟南》。
王得勝,字捷三,清道光六年(1826年)一個淒風苦雨的夜晚,出生於山東蘭山朱范村(今江蘇東海縣南辰鄉朱范村)一個貧苦人家。此時其父王年已逝,初,其母王袁氏以替別人漿洗縫補和當奶媽勉強維持生計,隨著王得勝漸漸長大,王袁氏不堪其累,又孤兒寡母常遭鄉人白眼,遂將其托海州本家族人照料。年輕時王得勝喜舞槍弄棒兼以幫人打工謀生,從小就長就了一副好身板,練就了一雙好拳腳。成年後即回老家朱范村娶妻生子。鹹豐七年(1857年)入海州守備府幹些雜役,因力大威猛且幹練,得守備秦懷楊青睞,舉薦其投奔江南大營,屢建戰功,獲受六品功牌。
鹹豐十年(1860年)九月,捻軍進入贛榆,時值王德勝在贛榆協防組織團練,他把一些鄉丁找來,到處散布說捻軍是茹毛飲血紅毛綠眼的食人惡魔,人們信以為真,家家關門,夜夜閉戶,商鋪打烊,有錢人員走他鄉,王德勝便以堅壁清野為名,收羅各商號財物堆於城西關帝廟中,捻軍走後,他將大批貨物據為己有,以此,僱工出身的王德勝得以大發橫財,從此並混子變成了大財主。當時青口有個秀才叫余永琳,與王德勝有同師之誼,看不慣王的作為,逢人便說:“賊為梳,官為蓖”。影射王德勝搜刮民脂民膏發國難財比賊還嚴密。
同治五年(1867年)白蓮教在山東起事,攪得州府不寧,縣鄉不安,李鴻章命提督陳國瑞數次清剿均無功而返。後王德勝受命協同陳國瑞攻打白蓮教池,交戰中其身中數刀,多處負傷,仍於百萬軍中首刃白蓮教主首級。此一役奠定了王德勝在清軍中的地位,又得以加官進爵,獲受四品功牌。轉眼到了同治六年(1868年)在協同劉銘傳剿捻中,生擒捻軍主帥賴文光。同年,這位曾是僧格林沁一戰斃命,讓老夫子曾國藩、淮軍大帥兩江總督李鴻章威風掃地的捻軍將領被押至揚州處決。訊息傳至京城,慈禧及同治帝興奮不已,御賜王德勝“志勇巴圖魯”(意即勇士)稱號,以總兵記名簡放。十六年後,光緒九年(1884年)補授從一品,任職江西南贛鎮總兵,,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授正一品山西河州鎮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