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人口1637人、456戶,耕地面積2555畝,2005年村街集體總收入1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00元,果樹面積700餘畝。全村主要製作仿明清兩代的宮廷家具,現已成為全村企業。家具銷往東南亞及世界各國,銷售前景十分廣闊,年產值約1000萬元。大小生產廠70餘家,其中大型仿古家具有1家,另外還有兩個仿古建築隊,工藝精湛,常年在北京從事仿古建築,從業人員130人。 2006年6月6日統計
廊坊市 南漢村——仿古工藝村
2011年02月26日
南漢,一個人口不足2000的小村莊,名氣在整個廣陽區九州鎮卻是響噹噹的,在全國都有幾分知名度。為什麼?因為它是一個仿古工藝村,其典型產品如明式七曲椅、清式紫檀條案、鑲玉飾品盒、鑲玉印章盒、文房四條屏、大小嵌玉中堂、四寶財屏等,因設計風格素雅端莊、做工精細,行銷全國甚至海外。村里人不習慣用人均年收入等經濟術語來說明自家的富裕,但他們的話同樣有說服力:“如果南漢從現在起原地踏步,周圍的村子要想追上來,至少也要五六年。”這話說得大嗎?記者從廣陽區九州鎮政府了解到,這話是實情。南漢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就有了自己的村辦企業——南漢仿古工藝品廠,歷經數十年的發展,仿古生產已經成了村裡的支柱性產業,一個村300多戶,72戶都在從事這一行業,不僅直接拉動了本村經濟,也促進了周邊村民的就業,間接推動了全鎮的經濟發展。 仿古工藝,一個帶有幾分遠古神秘氣息的行業,一個需要靈感與創造力的行業,是怎樣在一個小小村莊裡興旺起來的?它又會在這裡擁有怎樣的未來? ◆追溯往昔:只想借點關係改善一下村里經濟狀況,沒成想把事兒做大了 1979年,當時的白家務公社準備籌備成立一個磨玉廠,並將從北京聘請手工藝者前來現場指導,投產後,產品交由當時的北京外貿公司代售。時任南漢村黨支部書記劉文華和村長緱文學得知訊息後,趕緊找到這一項目的負責人,憑藉多年的私交,提出如果事成,就從南漢村挑幾個心靈手巧的年輕人也來學學這個技術,然後在南漢設一個加工點,讓南漢村的鄉親們跟著白家務公社“沾沾光”,除了土裡刨食外,也靠手藝掙點活錢。白家務公社項目負責人爽快地答應了。 北京的手工藝者到達白家務公社後,南漢村的學員先是天天出村去學藝。後來,南漢村將這些手工藝者請到本村,待為上賓,村里人學手藝更方便了。那些手工藝者在業內都很有知名度,如北京老琉璃廠的周慶元、王俊清、陳寶貞等,能得到他們的真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這些人技藝高超,對徒弟要求極為嚴格。在盡心竭力傳授徒弟們木工、鑲嵌、雕填、大漆、描金、彩繪、銅活等仿古工藝的同時,還經常告誡他們:咱們手裡出去的活兒展示著民族的發展歷程,是要傳給後人的,一點兒不能馬虎,更不能為了多賺點兒錢就隨便應付。 “這些高人的指點,給南漢村打下了基礎,使村里具備了成立工藝品廠的基本條件。”1980年,南漢建起了自己的村辦企業——南漢仿古工藝品廠。之後,一些初高中畢業生陸續成為廠里的中堅力量,他們學得快,做得精,南漢仿古工藝品廠很快在十里八村有了知名度。從那個時候起,相比周邊村,南漢村民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質量都要高出一大截。 ◆發展現狀:廠子解散後,原來的從業人員各自創業,南漢的經濟水平仍令人刮目 南漢仿古工藝品廠的紅火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 1991年1月份,海灣戰爭爆發,我國對外貿易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南漢仿古工藝品廠的產品銷路也不如從前,漸漸地,從業人員紛紛從廠里撤出,利用自己學到的手藝以及在廠子裡積累起來的人脈,各挑門號,在自家開起了仿古工藝品作坊,自己做活兒,自己銷售。為了讓仿古工藝產業興旺下去,村里、鎮裡都一直在多方面給予關注與扶持。南漢的仿古工藝品作坊已經發展到72家,近300人在從事這項產業。 在小型生產經營中,大家相互幫襯,收入都相當不錯。保守估計,村里每年的仿古工藝品總收入可達上千萬元,整體經濟水平仍在全鎮遙遙領先。另外,也許是沒有了制度約束,很多小作坊主的生產和經營範圍比原來在老廠還擴大了不少,比如,京津等大城市常有客戶慕名而來,請村里手藝精湛的師傅為他們修復一些工藝品。這些東西多是他們祖上傳下來的或者他們自己費盡心力淘來的,極具歷史價值。完美地修復這些東西,既帶來了可觀的收入,還有效地擴大了南漢村的知名度。漸漸地,全國各地很多客商都知道了南漢,並親自來這裡訂貨。通過這些客商,南漢村人也經常去參加廣州、上海等大城市的訂貨會。 ◆展望未來:一些現實問題影響著仿古工藝事業的發展與興衰 儘管生活富足,但南漢村的人們並未滿足。從現實情況看,仿古工藝事業的發展還算順利,但也存在著不可迴避的問題。往小里說,這些問題決定著本村人今後的生活水平;往大里說,決定著仿古工藝事業的興衰。 首先,因為仿古工藝品生產很難形成規模,所以,各手工藝品作坊在生產、銷售等環節多是通過個人運作,進行私下交易,這樣就難免出現不規範行為,給整個仿古工藝村帶來消極影響。 其次,仿古工藝在某種程度上承擔著再現歷史的重任,創造經濟價值並不是它的主要任務。所以,從業者需要遠離浮躁,更需要具備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然而這一切,對現在的多數人來說太難做到了。 |
截止2008年統計數據表明,該村有農戶 399 戶,有鄉村人口1563 人,其中農業人口 1563 人,勞動力 1304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1304 人。
全村國土面積 18.94 平方公里,海拔 1420 米,年平均氣溫 15 ℃,年降水量 25 毫米,適合種植 玉米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3769 畝,人均耕地 2.41 畝,林地 1779.65 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253.9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700 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種植業 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