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作於1943年。在日偽軍大舉進攻抗日根據地的同時,國民黨頑固派也加緊封鎖包圍抗日根據地。在根據地最困難的時期,毛澤東發出了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根據地廣泛掀起了大生產運動。陝甘寧邊區的部隊、機關、學校,都投入到開荒種田、紡紗織布的大生產運動中。中共中央領導人都親自參加大生產運動。為了歌頌了為根據地大生產建立功勳的八路軍戰士,由魯藝戲劇系的賀敬之作詞,音樂系的馬可作曲的歌舞劇《花籃的花兒香》。” 後經賀敬之、馬可對《花籃的花兒香》進行修改,整理為《南泥灣》,《南泥灣》歌很快在邊區和大後方傳唱開來。《南泥灣》熱情歌頌了為根據地大生產建立功勳的八路軍戰士,南泥灣的歌聲響遍了祖國大地,延安精神也隨著南泥灣的歌聲被帶到了祖國的四面八方。
《南泥灣》同時也是一首開創內地搖滾時代的先驅性歌曲。內地搖滾教父崔健於1986年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辦的首屆百名歌星演唱會上,首次以搖滾樂隊的形式演唱了這首革命經典歌曲《南泥灣》,引起了整個音樂界的震動,內地樂壇的搖滾時代也從崔健的這一次演唱正式宣告開啟。這首歌還傳到了海外,香港一代歌后徐小鳳也曾將它重新填詞,用粵語演唱。
歌詞歌譜
詞:賀敬之
曲:馬可
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合唱隊伴奏指揮組指揮
花籃的花兒香
聽我來唱一唱 唱一呀唱
來到了南泥灣
南泥灣好地方 好地呀方
好地方來好風光
好地方來好風光
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
當年的南泥灣
到處呀是荒山沒呀人煙
如今的南泥灣
與往年不一般 不一呀般
如今的南泥灣
與往年不一般
再不是舊模樣
是陝北的好江南
陝北的好江南
鮮花開滿山 開呀滿山
學習那南泥灣
處處呀是江南 是江呀南
又戰鬥來又生產
三五九旅是模範
咱們走向前呀
鮮花送模範
被人們傳唱了60多年的歌曲《南泥灣》,是建國後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國革命歷史的大型歌舞作品《東方紅》的34首插曲之一。那么,這首膾炙人口、享譽國內的經典民歌是怎樣創作出來的呢?
創作背景
賀敬之創作了《南泥灣》
自1942年起,南泥灣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就強烈吸引著許多知名人士,他們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訪問,並寫下了不少詩文。著名愛國將軍續範亭的《南泥雜詠》20多首詩作,著名詩人蕭三的詩歌《我兩次來到南泥灣》,詩人何其芳的散文《記王震將軍》等,都對南泥灣墾荒的成就給予了高度讚揚。
1943年,陝甘寧邊區軍民大生產運動漸入高潮, 作為“生產模範”的第三五九旅,更是名震邊區。這一年,延安軍民精心籌辦了慰問品,並帶上文藝節目,要到南泥灣去慰勞第三五九旅全體官兵。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秧歌隊在負責準備文藝節目時,就想到應該排練一個和第三五九旅有關聯的節目。
編創人員經過一番苦思冥想,終於構思出一個名為《挑花籃》的秧歌舞,由8位女演員挑著8對花籃,伴著插曲在台上表演,插曲歌詞的最後一段名叫《南泥灣》。詩人賀敬之接到為該插曲創作歌詞的任務後,結合自己對邊區軍民大生產運動特別是第三五九旅墾荒南泥灣的深刻認識和體會,充分醞釀、一氣呵成寫出了歌詞,由馬可採用陝北民歌的調式,為它譜了曲。
秧歌舞《挑花籃》在南泥灣慰問演出中,極受第三五九旅全體官兵的歡迎。王震高興地走上舞台,與該節目的演員一一握手,並與她們合影留念。歌曲《南泥灣》就這樣誕生了。
後來,隨著《挑花籃》在陝甘寧邊區的巡迴演出,特別是由郭蘭英演唱之後,這首歌迅速在邊區走紅,並傳遍全國。而一代著名歌唱家郭蘭英的藝術人生也由此起步。
王震墾荒南泥灣
日寇占領武漢後,即改變侵華策略,逐步將主要軍事力量轉向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實行滅絕人性的“三光”( 燒光、殺光、搶光)政策。國民黨也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包圍封鎖陝甘寧邊區及各抗日根據地,停發八路軍、新四軍的軍費,加之華北等地連年遭受自然災荒,致使整個抗日根據地的財政經濟發生極大困難,軍隊供給瀕於斷絕,生活陷入困境。
為了支持長期抗戰,戰勝日本侵略者,中共中央於1939年2月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主席號召陝甘寧邊區軍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要求部隊在不妨礙作戰的情況下參加生產運動,隨後中央軍委向全軍發出了《關於開展生產運動的指示》。
從華北調回陝甘寧邊區擔負保衛黨中央和邊區任務的八路軍第一二0師三五九旅,積極回響上述號召和指示,於1940年底進駐位於延安城東南45公里處、方圓上百里的南泥灣,開荒屯田,生產自救。
南泥灣屯墾之初,旅長王震就十分注重根據地形地貌,合理安排生產,第三五九旅所屬各部或開荒種地,或燒炭熬鹽,或養豬養羊,或織布紡紗。全旅官兵喊出了“一把钁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口號,上自旅長下到伙夫,每個人都參加生產。
沒有房子住,戰士們就用樹枝、雜草搭起簡陋的帳篷,露宿在山林野谷中;沒有糧食,就跋山涉水到百里外去背;沒有菜吃,就挖野菜,打野獸;沒有工具,就去撿彈片,鋸鐵軌,自己動手打鐵。在熱火朝天的墾荒競賽中,開荒紀錄不斷被刷新,有的戰士日開荒竟多達4.7畝,遠遠超出規定的每人每天的勞動指標。
與此同時,第三五九旅還在南泥灣辦工業,建毛紡廠,生產的呢子很受歡迎。
為了充分調動全旅官兵的勞動積極性,王震同志在南泥灣大力推行獎勵制度,制度規定:完成生產指標好的,實行公私兩利,按比例分紅,還可以拿到超額獎。他還搞起了股份制合作社,官兵都入股分紅。
當時,作為第三五九旅旅長兼政委,王震還兼任延安軍分區和延安地委的領導工作,十分繁忙,但他總是抽時間參加開荒勞動,以自己的模範行為為全旅官兵樹立了好榜樣。一位到南泥灣採訪的外國記者由衷地讚嘆道:“王旅長的雙手像他的部下一樣,由於勞動而生滿了老繭。”
在第三五九旅全體官兵的艱苦奮鬥中,南泥灣徹底改變了模樣。1941年,該旅墾荒播種1.12萬畝,收穫細糧32萬多斤,蔬菜164萬多斤,每百人養豬月20頭,經費自給達到了78.5%。至1943年秋,“不要公家一粒糧、一寸布、一文錢”的第三五九旅,還給陝甘寧邊區政府上交公糧約萬石,從而打破了國民黨的經濟封鎖。
在1943年年初召開的西北局高幹會議上,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表彰了22名生產英雄,其中第三五九旅團以上幹部就有4人,王震名列第一;受獎的單位有3個,三五九旅名列第一。
毛主席給王震的題詞是“有創造性”,給三五九旅的題詞是“生產模範”。為此,《解放日報》發表社論《積極推行南泥灣政策》,號召陝甘寧邊區駐軍,都建設自己的“南泥灣”。
第三五九旅以開發南泥灣的優異成績,為大生產運動樹立了一面光輝旗幟,其經驗很快被推廣到各抗日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