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書
《南朝無名氏瘞鶴銘》亦稱 ,是載道文化出品的戶籍還原再造藏書,是國學書法藝術類典藏精品。南梁天監十三年(公元五一四年)刻于丹徒(今江蘇鎮江市)焦山西麓摩崖上,後崖石崩塌,墮於江中,至北宋初以冬季水枯石出,遂為人知,歷經好事者尋訪捶拓,聲譽日隆,遂為書法史上赫赫巨跡。
《瘞鶴銘》署名為“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正書”。書自左至右,碑高八尺,寬七尺四寸,原楷書十二行,每行二十五字左右。是當時一位書法家為哀悼家鶴而撰寫並囑摹刻的紀念文章。
關於《瘞鶴銘》的時代及書者“ ”,千餘年來,聚訟紛紜。歷來有東晉王羲之、梁代陶弘景與唐代王瓚、顧況、皮日休等說。眾口異辭,莫衷一是。
《瘞鶴銘》的文化價值不容小覷,它是成熟的楷書,但也保留了一些篆書、隸書的筆勢。《瘞鶴銘》以“摩崖石刻”的形式呈現,並且擁有別具一格的書法風格,因此而被後來的歷代書法家高度評價。如北宋黃庭堅稱其為“ ”,曰:“大字無過《瘞鶴銘》。”明代文人 評價本作:“此銘古拙奇峭,雄偉飛逸,固書家之雄。”當代人多認為本作的字型是書法從隸書向楷書發展時的一種中間形式的字型,是研究書法藝術發展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瘞鶴銘》拓本以康熙五十二年為界,此前為“水前本”,此後則為出水後拓本。此本藏於上海圖書館的《南朝無名氏瘞鶴銘》是國家一級文物,系宋代水前拓本,十三開,高34厘米、寬15.2厘米,存字46個,有繆荃孫以及楊守敬等人題跋。 (公元1844年—公元1919年),字炎之,又字筱珊,晚號藝風老人,江蘇江陰人。曾任清代國史館總纂。中國近代著名藏書家、校勘家、教育家、目錄學家、史學家、方誌學家、金石家; (公元1839年—公元1915年),湖北省宜都人,晚年自號鄰蘇老人。清末民初傑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書法藝術家。這些名家題跋也說明在當時文人圈中對此本《瘞鶴銘》的重視與流傳。
名句欣賞
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陰降跡,華表留聲。
後盪洪流,前固重局,余欲無言,爾也何明?
碑帖釋文:
鶴壽不知其紀也,壬辰歲得於華亭,甲午歲化於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奪余仙鶴之遽也。乃裹以玄黃之巾,藏乎茲山之下,仙家無隱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銘不朽詞曰:
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陰降跡,華表留聲。
西竹法理,幸丹歲辰。真唯仿佛,事亦微冥。
鳴語化解,仙鶴去莘,左取曹國,右割荊門。
後盪洪流,前固重局,余欲無言,爾也何明?
宜直示之,惟將進寧,爰集真侶,瘞爾作銘。
原古書說明
撰文者:南朝 華陽真逸(生卒年不詳)
書法者:南朝 上皇山樵(生卒年不詳)
書體: 楷書
刻石時代: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拓本時代: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收藏地:上海圖書館
尺寸:34×15.2cm(割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