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澗水養殖虹鱒技術

3.養殖池建造 1.魚池處理 2.水質管理

一、養殖條件

1.水源的選擇 根據虹鱒生活習性,選擇生態環境良好、四周森林覆蓋率高(達80%以上)的山澗水,建池地形最好有落差。要求水量大,水質符合漁業用水標準,水溫低,夏季最高水溫不超過24℃。

2. 蓄水池建設 山澗水水質易受雨水侵襲,造成混濁及病菌感染等,因此建造蓄水池較為重要,有條件的可安裝水質淨化設備。一般在引水口攔截築壩,再用直徑160毫米的PV管從壩底部引水入蓄水池,經蓄水池沉澱處理後作為養殖用水。

3.養殖池建造 從魚種至成魚的養殖過程均採用流水池集約化養殖方式。魚池為長方形水泥池,混凝上結構。魚種池建在水流上游處,成魚池建在水流下游處。魚種池面積30-100米2,水深0.3-0.5米;成魚汕面積50-200米2,水深0.5-0.8米。魚池長寬之比(3-5):1較適宜,從池前部向後部有3%-5%的坡降,便於排污與清池。一般建並聯池,建串聯池時要有落差,實現跌水增氧目的,2-3排較為適宜,串聯過多易傳播疾病。

4.注排水系統設定 在魚池相對的兩端每汕設定獨立的進排水系統。魚種池進水口寬0.5米左右,排水口寬0.6米;成魚池進水口寬0.8米左右,排水口寬1.0米。進水口設定60目篩絹過濾養殖用水,排水口一般設二層,第一層為攔魚柵,網目大小視養殖虹鱒大小而定,以不影響水流、又不逃角為準,第二層為控制水位的閘板。魚池尾部開設“V”形排污槽或長條形排污溝,下埋PV管道將污物排出汕外。

5.搭設遮陽網 由於山澗水水溫易受氣候變化而波動,特別是夏季隨陽光曝曬水溫升高很快,因此高溫季節設定遮陽網尤為重要。

二、苗种放養

1.魚池處理 放養前用二氧化氯0.5克/米3消毒魚池,新建魚池在消毒前先用草酸或醋酸浸泡清洗7-10天除鹼後方可使用。

2.苗种放養 由北京引進虹鱒發眼卵在市冷水性苗種繁育基地集中培育至3-5厘米,採用充氧袋或魚簍降溫運到各養殖點。魚種入池前需調節溫差在2-5℃以內,入池前用高錳酸鉀(8-10毫克/升)或福馬林(25×10-6)浸泡消毒15-20分鐘,殺滅魚體上攜帶的病原菌及寄生蟲。

3.放養密度 虹鱒放養一般分兩個階段進行,魚種培育期(規格為3-5厘米/尾),放養500尾/米2;強化培育至50克以上進入成魚飼養期,放養50-80尾/米2。各階段養殖期間還應視虹鱒生長情況,適時分池,稀疏密度。

三、飼養管理

1.飼料投餵 飼料可用自配料或投餵配合飼料。自配飼料以動物性飼料為主,主要有魚粉、肉骨粉、酵母、動物內臟,占50%-70%;植物性飼料有豆粕、玉米粉、小麥粉等占30%-50%,另添加少量複合維生素、礦物質、魚油等,魚種培育期動物性原料所占比例適當高些,成魚養殖期動物性原料適當低些。配合飼料主要投餵專制虹鱒飼料。適時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1%、食鹽2%,及微量的碘化鉀(0.02克/千克料)和二氯化鈷(0.06克/千克料)。7-9月在飼料中拌入甘草、板蘭根等中草藥液汁,有利於渡夏。飼料製成浮性,易於觀察,且不易污染水質。

飼料投餵量魚種培育期占虹鱒體重的3%-5%,日投餌3-6次;成魚飼養期占魚體重的2%-3%,日投餌2-3次。具體還應視魚體體質、水溫、天氣等情況靈活掌握,每7-10天要根據虹鱒增重情況調整一次飼料投餵量。一般在魚池前部投餌,投餵時掌握慢一快一慢原則,同時密切觀察,讓虹鱒達80%的飽食度即可。

2.水質管理

①保持水流恆定與暢通,魚種培育期水位30-50厘米,流速2-4厘米/秒,流量為每小時交換池水2-3次;成魚飼養期水位50-80厘米,流速6-10厘米/秒,流量以每小時交換5-6次為宜。

②勤刷攔魚柵,每天排污一次,每7-10天徹底清池排污—次。

③山澗水養殖虹鱒特別要加強雨季管理,避免渾水進入,尤其是虹鱒苗期對渾水較為敏感,易造成死魚。及時關閉水源,開設增氧設備,或在魚池水面上和注水口間放一鐵篩網,在鐵篩網上放置海綿淨化水質。

④夏季高溫山間水受氣溫影響,晴天午後2-3時水溫往往上升至25℃以上,此時要加大換水量,使用遮陽網,有條件的還可抽地下水降溫,保證虹鱒順利渡夏。

3.及時分篩 虹鱒飼養1個月後要及時分篩飼養,保持同池規格整齊,增強虹鱒的攝食率,提高飼料利用率。分篩前停食半天,操作時須帶水操作,以免機械性損傷感染魚病。

4.日常管理 隨著虹鱒的生長應適時更換攔魚柵上篩絹或鐵紗網,使其網目大小與虹鱒規格相適應,發現破損和漏洞應及時更換,嚴防虹鱒逃逸。每天早、中、晚巡塘一次,觀察虹鱒活動情況,記錄池水水溫,發現虹鱒攝食或活動不正常,及時檢查魚體,儘早對症治療;發現死魚馬上撈出。 (本文已被瀏覽 1421 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