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張姓始祖張世冠由山西直隸棗強縣遷到此處,因是官方請住戶,又在大請戶以南,故村名為南請戶。此後魏姓家族及劉姓家族陸續遷來居住,各姓家譜記載詳細完整,歷屬利津縣管轄,於一九六四年劃歸為墾利縣。
自然資源
該村土地2600畝,通過實行農村土地承包,最大限度地調動了村民的勞動積極性,使原有多年的鹽鹼地全部開墾成可耕地。截止到2006年,有林地六十畝,種植了速生楊樹林,開挖魚塘二個,水域養殖面積達5000平方米,養殖專業戶六戶,其中養殖專業戶、養豬專業戶三戶。
社區經濟
該村主導產業以種植棉花、小麥、玉米為主,農田種植基本以小型機械為主,實行農村土地承包制後,村民勞動積極性高漲,經濟收入逐年提高,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幾百元增長到2006年的人均5000餘元,村民物質生活有了很大提高。
基礎設施
該村2006年街道新鋪油漆路面,排水暢通,街道整潔衛生,村民喝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新建文化大院一座,建築面積達300米,占地面積750平方米,其中建有村兩委辦公室,計畫生育辦公室,老年娛樂活動中心,圖書閱覽室和棉花合作社辦公室,集娛樂、辦公於一體的綜合場所。
截止到2006年,村民電話安裝率達85%,閉路安裝率為90%,村民不斷地到圖書室,看書學習,查閱農業種植技術及增長文化知識和科學知識,提高了科學種田的能力,達到精神食糧和農業收入雙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