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鴉片戰爭後,基督教中的耶穌會、方洛會、遣使會、信義會、內地會等教派先後侵入贛南。它們以不平等條約為護身符,在贛南各地修建教堂,設立教理傳習班和修道院。
1864年,法國傳教士在南康縣太窩裡建造太窩天主堂,使自道光元年傳入該地的天主教得到很大發展,其教徒遍布南康縣城、唐江、鳳崗、三江、橫市等鄉鎮,他們橫行鄉里,敲詐勒索,引起了廣大南康人民的不滿。
第一次南康教案
1900年,南康人民齊集太窩裡,大鬧天主教堂,打死打傷傳教士和教徒多人。事後清廷誅殺反洋教民眾28人,賠款若干。南康人民對此憤恨在心。
第二次南康教案
1908年8月中旬,太窩裡民眾宰殺老牛,教民強行索費,未遂,便強行奪牛,傳教士還動用槍械對村民進行恫嚇,教民乘機槍殺村民數人。
反洋教的烈火隨即爆發,南康馬齊壩、朱坊、三江等地民眾舉行武裝暴動並與太窩裡村民一道包圍天主教堂,將其燒毀,殺死義大利籍神甫江督烈和洋教士多人,清廷調兵前來鎮壓,民眾以死相抗,殺死前來鎮壓的清軍12人,隨後又搗毀在南康縣城的3所教堂和修女院。後聞一傳教士逃往贛州,民眾又向贛州追擊,後被清軍擊退。
隨後,部分反洋教民眾還進入上猶、崇義、大余燒毀天主教堂,並計畫攻打南安府城,因清軍鎮壓而失敗。
意義
南康人民的反洋教鬥爭沉重地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頑強鬥爭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