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年來,寺院屢經修建,明弘治六年( 1493 年),由於年久失修,寺宇破敗,寺中僧人德慶和惠福兩人進行重修。明萬曆四十六年( 1618 年)、清康熙三十三年( 1694 年)、同治七年( 1868 年)又進行多次修理,最後定名為善法寺。民國二十四年( 1936 年),寺宇頹壞、佛殿傾侄,里人陳紫春等募款重建,並招尼僧靈曉主持,遂成為尼眾寺院,文革期間,寺院遭紅衛兵破壞及盜賊的三次洗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寺院恢復生機。 1983 年,南山善法寺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5 年 11 月被批准為對外開放宗教場所。之後,南山善法寺在各級政府的關懷和各屆人士的支持下,相繼修建了山門、天王殿、藥師殿、圓通殿、大雄寶殿、三聖殿、觀音殿、玉佛殿、月桂亭、九龍壁、七寶塔等景點。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了寺名、大雄寶殿和玉佛殿殿名。殿內有上千尊佛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到2018年,寺院占地面積 20 畝,由 10 間廂房及 8 間齋堂組成。
1994 年 4 月以來, 95 歲高齡緬甸華僑傅鳳英居士陸續向該寺饋贈 24 尊大小不一玉佛。其中一尊高 1.8 米釋迦牟尼玉佛重達 2 噸。這些玉佛均採用漢白玉雕琢而成,法相莊嚴,具有較高價值。 1995 年 3 月 29 日至 4 月 4 日,南山善法寺隆重舉行為期七天的玉佛天光水陸法會。
寺內還存有清嘉慶二十四年( 1817 年)知縣黎葆醇“發祥衍慶碑”與光緒元年( 1880 年)“長發其祥碑”,存有順治十一年( 1654 年)大銅鐘,寺院內還有光緒年間白底青色花紋的香爐和雙龍搶珠“七如來”石座。可以說善法寺是台州市現存古代遺蹟較多的寺院之一。
善法寺座南朝北,樹木翠竹成蔭,建群紅牆黃瓦,古樸典雅,飛檐畫棟,金碧輝煌,富有詩情畫意,頗具江南園林風俗。附近溪水潺潺,清時曾有“溪風喧竹戶,山骨落茅檐”詩句描繪過此寺。寺內有一棵樹齡 60 多年的桂花樹,樹高 11 米,冠徑達 16.3 米,占地 100 平方米,為本市桂花之王。每逢農曆八月,丹桂飄香、蜂飛蝶舞,附近村民遠遠就能聞到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市民亦紛紛前來賞桂。寺院附近,有一座白雲山,古時有“白雲紛如絮”之說,每日清晨,白色的雲霧穿山繚繞,煙雨空濛,勝似人間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