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陳容九龍圖

南宋陳容九龍圖

此圖繪九龍攫珠、穿雲、追逐嬉戲於白浪蒼茫間,極盡騰挪變化之態。用筆亦豪縱雄健,為其傳世代表作。卷後有限陳容自題長詩,尾鈐[所翁]一印。卷前又自識[《九龍圖》]作於甲辰之春,此畫復歸於甥館仙李之家,神物固有所屬耶]。[甲辰]為理宗淳祐四年(公元一二四四年),約為作者中年之後的作品。拖尾有元董思學、張嗣成、吳全節、歐陽玄、張翥、王伯易等跋。卷中鈐有清耿昭忠及清內府鑑藏印,《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基本信息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南宋

【文物原屬】民間收藏

【文物現狀】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簡介】

紙本,墨筆淡色,縱46.3、橫1096.4厘米。

陳容,字公儲,號所翁,福建長樂人。生卒年不詳,活動於南宋後期,文獻記載其才氣豪一世,詩文豪壯,長章巨篇傑狀奇詭。他於理宗端平二年(公元一二三五年)已值中年時才中進士,後僅於臨江軍、國子監、莆田縣任中下層官員,經歷坎坷。陳容喜繪龍,亦能畫竹,往往於[酒酣氣張]之時作畫,得龍之變化隱顯之態。作為一名文人畫家,他每畫成,輒自題跋,詩畫映發,揭示畫意。

此圖繪九龍攫珠、穿雲、追逐嬉戲於白浪蒼茫間,極盡騰挪變化之態。用筆亦豪縱雄健,為其傳世代表作。卷後有限陳容自題長詩,尾鈐[所翁]一印。卷前又自識[《九龍圖》]作於甲辰之春,此畫復歸於甥館仙李之家,神物固有所屬耶]。[甲辰]為理宗淳祐四年(公元一二四四年),約為作者中年之後的作品。拖尾有元董思學、張嗣成、吳全節、歐陽玄、張翥、王伯易等跋。卷中鈐有清耿昭忠及清內府鑑藏印,《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在中國,關於龍的形象一向伴隨著諸多的神話、離奇萬端的傳說,自古以來就成為人們幻想和膜拜的對象。同時,龍也是藝術家們熱衷表現的題討,他們筆下的龍以“兩眼電光,四爪騰越,噴雲吐霧”的叱吒氣勢,嵌入人們的記憶。

在用水墨手法刻畫龍的形象之前,遠古的人們曾經用貝殼在地上鑲嵌出龍的雛形,後來漸漸發展成用色彩來表現。龍的形象到了宋代後幾近定型,陳容畫墨龍時已漸成為定式。《爾雅翼》中說:“俗畫龍之狀,有三停九似之說,謂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由此說來,龍這一祥物的確籠罩著神奇的面紗,讓人匪夷所思,這也就成了畫家陳容創作巨構《九龍圖》的衝動。

《九龍圖》為長捲紙本,水墨部分朱彩,縱46.3厘米,橫1096.4厘米,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畫史記載,此畫中的龍深得變化之意。整個畫面九條龍分置於險山雲霧和湍急的潮水之中,迥異之狀躍然卷上。一龍緊抓巨石,翹首以待;二龍雙目斜視,與繚繞的霧氣相容;三龍二目炯炯正視前方,四爪乍起凌駕於大石;四龍被突如其來的巨浪順勢捲入鏇渦,奮力掙扎,目光猙獰,左爪中的明珠如捏碎一般,姿態異常痛苦;五龍猛然騰起與疾馳的六龍形成搏斗的架勢;一陣疾風驟雨襲來,七龍幾乎被湮於雲水之間;八龍則潛藏於瀰漫的大霧中,尾巴若隱時現,一副傲慢姿態;九龍伏臥山石上作休憩狀。構圖形式上,龍與龍之間虛實相映,猶如琴弦彈奏有張有弛,勢氣逼人。整幅作品進發出龍的無窮變化之神力,粗獷迅疾的線條勾勒,凸現了龍的電光乍現、威猛布空的氣勢,細膩的水墨烘染出雲起水涌之狀,更加有力地揭示了龍的精神內涵。整幅畫面濃淡墨色的渲染,可以說恰如其分,乾濕變化也達到了渾然一體。《九龍圖》的卷前有畫家自題,作於甲辰之春(1244)。卷後有他的詩與題跋。

陳容(1189-約1258),南宋畫家,字公儲,號所翁,福建長樂人。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進土,官至莆田太守。他詩文豪壯,以畫龍著稱,也畫虎,作松石,學南唐後主鐵勾畫法,傳世作品很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