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百度地圖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南古莊地處冀中平原,是石家莊市文化、歷史、經濟名村之一 西距省會50公里,東與晉州市果區,南與趙縣果區接壤。所屬河北省藁城市賈市莊鎮下轄自然村,總人口9328人,面積5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860畝。
柏油路村村相通,交通十分便利。
南古莊地處藁城、趙縣、欒城晉縣的交界處,自永樂四年(公元1424年)張氏家族自山西洪洞縣遷民至此,建村500多年的歷史,民風淳樸而且還彪悍,村民有尚武的習慣,明崇禎年間陝西流寇自河南進入河北,為防止流寇的襲擾,村里組織村民修建了寨牆,寨牆又四個寨門,原村外的四個壕坑為修建寨牆取土所遺留。修建了寨牆使得南古莊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寨牆曾經抵禦了太平軍的進攻,抵禦了民國五年的特大洪水(寨牆作為防洪的堤壩),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以後,為防止日軍占領,我黨組織民眾將寨牆拆毀。
南古莊的黨組織是藁城縣最早成立的黨組織之一,早在一九二九年村國小教師王敬達等人就加入共產黨,在村里成立黨組織開展革命工作,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村黨支部在縣委、區委的領導下,組織青年學生寫標語、發傳單、搞飛行集會進行抗日救亡宣傳,組織民眾出糧、出力支援抗戰。
地名由來
明朝永樂(燕王)八年,即一四一零年,張氏家族奉召,同程李王馬楊筵秦趙等家族,一同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此定居。六十多人中,選取了張老大為名,取名張家莊(張莊).弘治七年即一四九五年,為古廉州(藁城)繳稅進貢,因與藁城北邊張家莊重名,記錯征糧貢稅賬目;經縣府命名南古莊,一直沿用至今。
文化底蘊
南古莊村文化底蘊深厚,光緒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詔書,宣布自光緒三十二年開始廢除科舉,一九0六年村成立國小,當時村民稱上國小為上西學,國小設在村中心的廟宇內,守舊者稱“拉倒廟宇建學堂,王八羔子洋學生”,畢竟科舉制度在中國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突然間停止科考,讓孩子們接收近代文化教育,當然會發生近代文化與古代傳統文化的撞擊。國小內有一棵五六個人合圍粗的椿樹,該古樹見證著南古莊的歷史,可惜上世紀八十年代被砍伐。南古莊村人性格開朗,文化生活一直很活躍,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隊成立俱樂部,排演了的許多當時所謂革命題材的節目,其中有《渡口》、《審椅子》、《紅旗鎮》、《宋江殺惜》、《奇襲白虎團》,村國小西側有一表演節目的戲台,專用於演出。
文革剛結束,允許演出傳統戲曲,村民成立了三個劇團,分為“北頭兒劇團”、“南頭兒劇團”、“東頭劇團”,北頭劇團排練演出的曲目有墜子“包公案(又稱“王寶童告狀”)”,南頭劇團排練演出河北梆子“鍘美案”、“轅門斬子”、東頭劇團排練演出墜子“蝴蝶杯”。
武術淵源
南古莊的村民從何時開始習武現已經無法考證,上世紀八十年代尚有晚清遺民在世,
根據這部分老人的口述,武術流傳到南古莊應當是明代萬曆至崇禎年間,習武之風盛行於清代,在冷兵器時代,武術不僅可強身健體,更為重要的是能夠保衛家鄉的安全,因此村里習武村民形成了組織。鹹豐三年洪逆長毛一路北上長驅直入進入直隸,南古莊習武村民彪悍好鬥,由這部分村民組成的團練憑寨牆據守,使得長毛不敢窺南古莊半步,長毛騎兵繞村西而過(還據說,當年長毛進入河北,路過寧晉縣東王村也沒能攻入)。流傳至今武術兵器套路,短兵器:單刀、雙刀、劍、三節棍、二節棍、虎頭鉤等,長兵器:長槍、棍、朴刀、三股鋼叉等,從現在視角看,這些武術套路攻擊性強,但是,局限於場地的原因,不適合在舞台上表演。
資源概述
糧食總產3300萬公斤,果品總產量2620萬公斤。
該村盛產“皇冠”梨馳名中外,擁有果樹9149畝,其中梨樹(包括皇冠梨、雪花梨、鴨梨)7150畝,蘋果樹789畝,其它果樹1280畝。全村建有果品冷儲庫12棟,總儲藏量52萬公斤,被石家莊市政府命名為果品生產專業戶和果品冷藏基地。 該村建有2000畝無公害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可常年供應蔬菜上市。
養殖業發展迅猛,千隻以上蛋雞養殖戶達10餘家,蛋雞存欄數達20萬隻以上。
發展建設
鎮政府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和扶持各類經濟實體不斷擴大生產經營規模。
吸引了外地客商在該村投資辦廠。2007年該村委會投資5餘萬,村幹部利用5天的時間,在支部書記的帶領下,疏通汪洋溝河道200餘米,清理淤泥300餘方,基本解決了雨季對沿岸基本農田的危害。
截止至2009年,該村投入資金30萬元,硬化路面15000平米,完成了對村里街道的綠化整理,切實起到了改善交通環境,保證人民民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該村加強對蔬菜市場改造升級工程。2008年,該鎮投入資金15萬餘元,完成了部分蔬菜大棚、路面的硬化,信息化建設的升級改造工作,使蔬菜市場每天擴大銷售近一成。
2010年鎮政府在農閒時節邀請果樹專家和蔬菜專家到該村進行集體授課,重點講授了果樹的管理和蔬菜的無公害栽培技術,培訓人數達3000餘人/次,為該村的林果、蔬菜業大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