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三國文化“發祥地”

世稱“並遷雙固”的陳壽,以其文史兼美的不朽名著《三國志》,使故土理所當然地成為“三國文化”的發祥地。 南充作為“三國文化”的發祥地,其文化底蘊十分豐富。 “三國文化”源頭在南充,有許多歷史遺蹟作證。

南充:三國文化“發祥地”

說起文化,無疑是當前各地樂此不疲的話題。有“果城”美譽的川北南充市,地靈人傑,自古以來,安邦治國之才不斷湧現,文壇藝苑之英匯集其間。世稱“並遷雙固”的陳壽,以其文史兼美的不朽名著《三國志》,使故土理所當然地成為“三國文化”的發祥地。底蘊深厚的“三國文化”和聞名中外的“絲綢文化”讓南充人引以為自豪。

南充座落在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輕輕拂去歷史的塵埃,閃耀的光芒照亮了南充時空的隧道:公元前205年,閬中人紀信在滎陽捨身誑楚,使漢王劉邦安全逃往成皋。紀信將軍一死,換得故鄉“忠義之邦”千古美譽。西漢政權建立後,劉邦在紀信桑梓建立“安漢縣”,以示紀念。明南充郡守張海為西充縣紀信祠題詩云:“秦人失鹿世爭強,三載相持在戰場。高祖百年成漢業,將軍一死解滎陽。功同樊噲窺雄楚,計鄙荊軻刺始皇。不獨於今名不泯,昭昭勛烈海天長。”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羅瑞卿,民主革命家張瀾,亦出生、成長於此。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與南充也有著永遠割不斷的鄉音、鄉情。新中國成立後,南充是川北行政公署(省級行政區),南充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已故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曾為第一任川北行署主任),老紅軍、原中國氣象局局長饒興也曾經在川北行署任秘書長。而今,南充市是川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信息中心,四川九大中心城市之一,享有“川北心臟”之稱。

南充市已開通兩條國際旅遊線路:一條是被稱為紅色旅遊的“將帥故里游”,一條是“三國遺蹟尋蹤游”。隨著成南高速公路的開通和南充新機場的建成,南充到省城成都的兩小時經濟圈已經形成,藉助文化搭橋經濟唱戲的套路,南充市經濟騰飛的夢想正在逐步實現,“三國文化”將隨著時空的距離縮短而大放異彩,走向世界。

南充作為“三國文化”的發祥地,其文化底蘊十分豐富。西晉南充籍史學家陳壽幼時在南充萬卷樓發憤苦讀,成年後,先後在蜀漢、西晉為官,因“獨不為之屈,由是屢被遺黜”。公元280年(晉太康元年)開始收集、整理檔案文獻,詢訪歷史人物的遺聞軼事,民間傳聞歌謠,踏訪名人遺蹟,考核舊史所述人物姓氏年裡、官爵行事,歷經近二十年,寫就千古名著《三國志》。從此,一種為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吸引無數仁人潛心學習、研究的文化現象——三國文化由此而產生。諸葛亮、劉備、張飛、曹操以及“草船借箭”、“赤壁大戰”與許多三國人物、三國故事更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傳奇的故事在諸葛亮和劉禪先後去世後由時任晉武帝陛下著作郎的南充人陳壽收集諸葛亮的全部遺作後編輯成《諸葛亮集》,而後又收錄進他所著《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於是千古名篇《出師表》走出森森宮牆,流布於世。《三國志》中所反映出的謀略在今天被舉為經典,廣泛運用於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教育等多個領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三國文化已經超越了時代、超越了國界,並越來越廣泛深入地在世界範圍內產生強烈影響。1993年11月,在南充召開的“紀念陳壽誕辰1760周年暨三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始終把南充歷史文化與三國文化結合研究。並提出沒有《三國志》,就沒有《三國演義》,沒有《三國演義》,就沒有三國文化,因此,完全可以說南充是三國文化的發祥地。2002年10月世界三國文化研討會再一次在南充市召開。

“三國文化”源頭在南充,有許多歷史遺蹟作證。境內的萬卷樓、張飛廟、譙周墓、王平墓、諸葛寺、五虎殿等千百年來在默默地訴說著南充與“三國文化”的淵源。

萬卷樓為西晉著名史學家、《三國志》作者陳壽青少年時代讀書治學的地方。位於南充市西山風景區。陳壽268年任西晉佐著作郎,著《諸葛氏集》,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279年任著作郎,經10年功夫寫成《三國志》,常璩盛譽此書可與《史記》、《漢書》媲美。萬卷樓始建於三國蜀漢建興年間(公元222-237年)。據古書記載:南充城西有果山,此處有萬卷傑出。它倚岩而建,為三重檐式木石結構樓閣,飛檐斗拱,氣勢雄偉。至唐代又在樓前建甘露寺,形成建築群。四周古木蔥鬱,翠竹蔽天,甘泉流淙,構成一幅優美動人的山水畫卷。因年久失修,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毀壞。現存的萬卷樓於1990年由政府拔款400萬元恢復重建成,它由陳壽讀書樓、陳壽紀念館、藏書樓組成,倚山而立,氣勢恢宏,流光溢彩,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已故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寫的長4.7米、高1.8米的“萬卷樓”金字巨匾熠熠生輝。聳立在萬卷樓庭院中央的高5米、重1噸的陳壽青銅塑像形態逼真,手抱竹筒,神韻飛揚。紀念堂中陳列的《三國志》以及大量的文字、圖畫、表格、照片、實物等資料,詳細地介紹了陳壽坎坷經歷、著書史實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四壁彩繪的十六幅以《三國志》史實為容的三國壁畫,堪稱國內一絕。南北廊軒中以《三國演義》故事為內容的仿漢代拓片型的線刻壁畫,以及各地書法名家為萬卷樓創作的書畫楹聯,令遊客讚不絕口,有如三國之境。陳壽萬卷樓陳列內容十分豐富,兼藝術性、學術性、歷史性和遊覽性為一體,對研究和弘揚三國文化,促進三國文化與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西華師範大學教授周虛白《重建陳壽萬卷樓感賦》曰:“峻極崇樓亦改天,鶯聲舊谷樂新篇。身憎二代相傾苦,史證三分獨創難。直筆仍多言外寄,匠心巧運世同傳。山周水聒遺鳳古,千祀皇堂熟比肩。”

漢恆侯祠,又名張飛廟,位於閬中市保寧鎮西街。原祠歷經火廢,現存祠廟為明清重建的一組四合庭院式的建築物。由大門、敵萬樓、牌坊、大殿、後殿、廂房和墓冢等組成,占地30餘畝。劉備定益州稱帝後,蜀漢五虎上將之一的張飛被封為車騎將軍領司棣校尉,任巴西太守,鎮守閬中。公元221年,張飛被部將范強、張達所殺,持其首級沿江而奔孫權,邀功請賞,但首級落於雲陽,雲陽葬其頭,閬中葬其身,被追謚為恆侯,閬人慕其忠勇,於墓前建闕立廟,以禮祀之。漢恆侯祠正門懸掛“漢恆侯祠”大木匾,內塑張飛戰馬,上刻有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撰著的《恆侯廟記》碑。大殿五間,殿內正壁塑有清喜慶年間追封張飛為“恆侯大帝”的冠冕座像,左壁有張飛使用的兵器丈八矛和點鋼鞭。左廂房陳列著1000多件珍貴的歷史文物。右廂房內有張飛生前重要事跡的六組塑像。後殿為墓亭,塑有張飛威武像。張飛墓高8米,東西徑22米,南北長32米。冢上林木蔥蘢,碧草成茵。漢恆侯祠為三國文化旅遊線上的重要景點之一。

史學家陳壽之師譙周,三國時蜀漢巴西郡西充國縣人,263年魏軍伐蜀,成都危急,力主降魏,有“全國之功”。譙周墓現在南充市工人文化宮後院大花園中,墓前立一石碑,書“漢譙周墓”四個大字。墓後有一道高約4米,長10.4米的粉白牆壁,正中鑲嵌黑色大理石,陰刻隸書《漢譙周生平簡介》。墓台前沿兩側及左右方均砌有石欄桿,以供遊人憑弔瞻仰之後憩息。

蜀漢名將王平之墓位於南充市高坪區永安鄉臨江村鳳凰山。有一碑,上書“漢將軍王平之墓”。王平墓是三國遺蹟旅遊線上的一個重要景點。

三國古戰場瓦口關又名“瓦口隘”,在今閬中城東北處雙山埡。《保寧府志》載:“瓦口關在蒼溪東15里,奇峰拱秀,遠望如練,恆侯戰張合屯兵於此”。瓦口關一帶,至今仍流傳著有關張飛的勇猛故事。瓦口關下有個營盤灣,據說是張飛飲酒裝醉,大罵守關魏將張合,誘其出戰之地。《三國演義》第七十回,對此作了生動描述,名為“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改革開放以來,南充市花費了許多心血,做了許多探幽燭微的研究工作,撰寫了大量文章,得到了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價值的“三國文化源”的稱謂,這是令文化人和所有熱愛文化的人怦然心動的美譽。它是一塊含金量很高的文化品牌。20世紀90年代初,南充市舉辦了具有首創意義的“三國文化源在南充”的學術研討會,國際知名作家韓素音女士對會議的主旨和觀點表示認可和贊同,不僅致函祝賀而且給予了很可寶貴的外匯資助。2001年,駐南充市的西南石油學院、西華師範大學(原四川師範學院)會同四川大學等院校及相關部門、單位,在南充市成功舉辦了“三國文化源”學術活動,來自美、日、韓等外國和國內有影響的數十名學者、專家興致勃勃地研議、參觀、遊覽南充著塊“三國文化源”的故土和熱土,可以豪無愧色地說,南充在建設文化大市方面,已經舉起了先進文化著面大旗,繼承文化,發展文化,創新文化。南充文化在嘉陵江流域閃耀著無比的燦爛之光,在巴蜀文化之中,有著重要的位置,古有以落下閎為代表的天文文化,以譙周為代表的“儒學文化”,以任翰為代表的“易經文化”,最引人注目的仍屬以陳壽為代表的“三國文化”。今天,隨著三國文化的進一步發掘,南充市北湖公園建立了以“三國文化”為主題的文化藝術石刻牆,西充縣 “紀信廣場”已於2002年落成,毛阿敏、李湘等著名演員到現場表演;南充市建立的大型休閒廣場也擬名為“三國源廣場”。高坪區長3000餘米的江東“三國文化”為主的藝術長廊設計論證已數易其稿,即將動工興建。因此,三國文化是南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南充歷史文化的內涵,作為它的發祥地,南充為世界文化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更是功重千秋。

三國文化,南充的驕傲,中國的自豪,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財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