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介紹
仿製西洋鍾始於明末,因最早起源於南京,故名南京鐘,為區別洋鍾,又稱“本鍾”,因鐘的外殼造型仿造中國傳統的插屏模式,又有“插屏鍾”之名。
來源
1601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將自鳴鐘帶到中國。清康乾時期,從中國的宮廷到民間,開始大量仿製西洋鐘錶。據清初劉獻廷《廣陽雜記》記載,明末江寧(今南京)人吉坦然製造過一件叫做“通天塔”的自鳴鐘,這就是最早的南京鐘,吉坦然被奉為南京鐘的鼻祖。自吉坦然之後至太平天國時期,南京的造鐘業迅速發展起來,鼎盛時期,南京城內曾出現過40多家造鐘作坊,成為當時中國制鐘中心之一。大約在清道光年間,南京鐘插屏式的外殼造型開始定型,走向其歷史高潮期,成為華夏藝術的傑出代表。1915年9月20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上,南京鐘一舉獲得金質獎章,從此中國的南京鐘在海內外名聲大振,亦被稱為“中國鍾”。
南京鐘機座基本都是用紅木,有的用紫檀與黃花梨,製作工藝非常考究。其款式多為三套式,即底托、屏座與屏芯組成,有簡潔的明式,也有繁麗的清式。插屏的工藝裝飾一承蘇式家具工藝的風格,主要表現在屏座的站牙、披水牙花板上,其上雕花縷紋,常用的紋飾有纏枝蓮、萬代葫蘆、拐子草龍、壽字紋、梅花紋、穿壁紋等,富有玲瓏剔透的靈氣。屏芯邊緣常飾各種吉祥之物,如八寶、蝙蝠、花卉等,通常施以浮雕或鑲嵌,鑲嵌常用的材質有象牙、螺鈿等,將鐘面打扮得古色古香。因屏芯是長方形的,而時鐘的時間刻度盤是圓形的,從最初的設計理念上講,有著中國人傳統的美學理論,即天圓地方,為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制鐘匠採用了一個藝術過渡的裝飾物——鐘面銅飾板。銅飾板上鐫刻的題材,常見的有“雙獅搶球”、“漁樵耕讀”、“五福捧壽”、“八仙過海”、“九獅繡球”等吉祥圖案,明式的多用“萬年流水”、“暗八仙”、“花草紋”等花樣紋式裝飾。銅飾板大多施以鎏金工藝,有的還在圖紋上鎏銀,以突出形象。銅飾板與雪白的白琺瑯瓷面時間刻盤形成極大的色彩反差,增添了南京鐘的古雅清韻,歷久如新。南京鐘的機械傳動採用的是獨特的鏈式發條機構,改善了發條力矩,動力均衡釋放,鍾走的非常穩定。當時南京很多人家把鍾與瓷瓶、鏡子放置廳堂中,取其“終身平靜”的諧音祈福。鐘的整機內外用料都很考究,是一件完整的工藝品,加上至今還能正常運轉,被當今人們視作古董寶物。
原南京鐘錶廠工程師王貴祿和張永慶經過多年研究,探索再造南京鐘的技藝已近成功。這一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計時技藝將能長久流傳下去。
2007年,南京鐘製造技藝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