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範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南京師範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

南京師範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建立於2000年,其前身物理學系創建於1952年。 學院下設物理系、套用物理系、電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物理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物理教育研究所,擁有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物理電子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光學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點、天體物理二級學科碩士點,以及工程碩士專業學位中的光學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兩個領域。 學院有教職工104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29人;有在校本科生580人,在校研究生205人。

基本信息

簡介

南京師範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建立於2000年,其前身物理學系創建於1952年。

概況

學院下設物理系、電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等三個系, 設物理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和物理教育研究所,並設基礎物理教學部。 物理電子學、理論物理被評為省政府重點學科;光電技術實驗室為省重點實驗室, 科學與工程計算,材料物理與化學為兩個校級重點實驗室。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以學校“ 創建教學科研型大學本科教學體系”的指導思想, 以及學院學科建設實力較強的具體情況, 確定了“以學科建設為先導, 以科研促進教學改革”的教學指導思路。 進一步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樹立新世紀高等教育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育觀, 以大力加強人才培養的國際意識、市場意識、創新意識和質量意識為先導,全面貫徹黨中央的教育方針,搞好高等教育改革和教育創新。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 以培養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實踐能力, 適應資訊時代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為宗旨,加強基礎, 拓寬專業口徑,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密切結合實際培養學生專業素養和創新能力, 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給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專業拓展留出較大空間。

學科介紹

大學物理教學部

大學物理實驗中心

物理系

南京師範大學理論物理學科1978年開始招收培養研究生,1990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96以來,理論物理學科連續被評為“九五”和“十五”江蘇省政府重點學科。

2001年以來,南京師範大學理論物理重點學科建設工作整體運行良好,全面完成了學科建設計畫任務。在學位點建設、學科梯隊建設、實驗室建設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進展或突破,為江蘇省國民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位點建設:2003年申請並獲得了理論物理博士學位授予權。以理論物理學科為依託,培育新的學位點,在2003年申報並獲得了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兩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在2005年申報並獲得了物理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在學位點建設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突破。

(2)學術梯隊建設和人才培養: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理論物理學科點已擁有一支學歷層次高, 職稱年齡結構合理,整體科研實力強的教學、科研隊伍。2001年以來,有8位博士(後)成為學科新成員。現有23名學科成員中,有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導師6人,碩士生導師10人,17位學科成員有博士學位。

理論物理學科承擔了大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任務。在本科生教學中,結合物理學的新發展,擴大學生知識面,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上下功夫。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我們能開出高水平的研究生課程和反映國內外最新研究動態的專題講座。通過導師的精心指導和嚴格要求,學生能較快地進入學科前沿。碩士生畢業時,大多數能在國際和國家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1年以來,畢業物理教育專業本科生600多名,畢業碩士生43名。在讀碩士生63人,博士生9人。我們的畢業生80%以上都在江蘇省的高校和中學工作,為我省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科技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3)實驗室建設:2001年以來,對“科學計算實驗室”進行了升級改造。把微機集群由32個節點增加到64個節點(128個CPU),新建了二個140平方米的計算機房,增加70台P-IV微機和高速雷射印表機等附屬設備,使計算能力提高了2~3個數量級。學科還訂購了20種原版英文雜誌和80餘種中文期刊,可以通過網路全文下載6000多種英文期刊上的學術論文。理論物理學科已經擁有一個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平台。

(4)科學研究:2001以來,完成國家攀登計畫子課題、國家“973”項目子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6項,部、省、廳級項目14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項,國家教育部項目3項,省、廳級研究項目16項。在研項目總經費338萬元。2001年以來,出版學術專著4部,在“Phys. Rev. Lett”、“Phys. Rev. A-E”等國內外主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11篇,其中“SCI”論文242篇,他人引用超過800次。

2001年以來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如下:

(a) 肖振軍教授與合作者在標準模型、雙 Higgs模型和最小超引力模型框架下, 對B介子兩體非粲弱衰變過程和輻射衰變過程做了系統研究。計算了對115個B介子衰變道的分枝比和CP破壞等可觀測物理量的新物理修正。在新物理模型下對B →Kη’大分支比反常給出了自洽的解釋。他們還根據最新實驗數據,對CKM相角α率先給出了限制。相關論文發表在“Phys. Rev. D”, “Eur.Phys.J.C” 等重要“SCI”學術刊物上,已被國內外同行引用80餘次。

(b) 平加倫教授與合作者通過引入夸克蛻定域和色禁止來考慮各種色結構的混合。採用定量計算,得到了五夸克系統可以存在共振態的結論。對於NK系統,I=0道有等效吸引存在,I=1道有強排斥存在,原有的實驗分析由於採用的近似和誤差的影響得到的結論不可靠:對於Diquark結構的θ^+,定量計算表明負宇稱態的能量更低,不同於Jaffe-Wilczek的結論;在平加倫等人的模型中,金剛石結構的五夸克系統的能量最接近於實驗給出的結果。學術論文發表在“Phys.Rev.C.”和“Nucl.Phys. A” 等重要“SCI” 學術刊物上。

(c) 童培慶教授與香港浸會大學Tang Lei-Han教授等人合作,對強無序情況下的2維XY模型(即 GAUGE-GLASS模型)是否存在相變已及低溫下的狀態做了研究。這是一個科學界長期爭論的問題,他們通過將系統中的Vortex映射到庫侖氣體,通過數值模擬發現,系統的低能激發態可以用無能隙的弱相互作用的Vortex和Antivortex對來描述。通過重正化群方法的線性介電禁止計算發現自旋波的Stiffness隨距離冪次衰減。套用大標度多正則Monte-Carlo方法對系統的低溫比熱和自旋玻璃磁化率進行了大量計算,兩者的結論相一致,從而認為該系統不存在有限溫度熱力學相變。解決了這個爭論, 論文發表在“Phys.Rev.Lett.”上.。

(d) 陳凌孚教授與合作者對KMgF3材料中的自陷態空穴和自陷態激子的結構、擴散、衰變、吸收或發光譜等方面做了詳細的研究.該研究對KMgF3材料在閃爍性能、輻射劑量、可調雷射器等套用方面性能的提高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陳凌孚教授、黃桂芹副教授與合作者還對三元矽化物超導材料的超導電性進行了第一性原理研究。結果表明此類材料中存在的軟模對材料的超導電性起了重要作用,在考慮軟模的非諧性後計算出的超導轉變溫度與實驗數據符合得很好。他們完全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對材料的電子結構、聲子結構及電-聲子相互作用等進行了全面的研究,方法先進、可靠。此外,對超導矽化物材料的研究不僅有助於進一步理解金屬化合物超導體的超導機制,而且為超導矽化物在今後電子器件中的套用提供了理論基礎。研究論文發表在“Phys.Rev. B.”等重要“SCI” 學術刊物上。

(e) 須重明教授和吳雪君教授在廣義相對論的宇宙微擾理論、高階引力理論及相對論天體力學等方面做了許多研究工作。他們與德國Dresden科技大學合作在德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下建立了廣義相對論的彈性理論,建立了相對論的J—V方程(即相對論的彈性旋轉天體的基本方程)及其連線條件,在牛頓近似和不旋轉的情況與80年代有名的Wahr模型一致。研究論文發表在“Phys.Rev. D” 等重要“SCI” 學術刊物上。

(f) 袁啟榮教授和國內外同行合作,利用我國國家天文台的60/90cm施密特望遠鏡對鄰近的富星系團Abell 2255進行了多色測光觀測(BATC),得到了7000多顆V<20等天體的光學波段(3000A-1000A)的能譜分布。他們運用孔徑改正法將SDSS的測光數據和BATC數據匹配,得到了這些天體的18個波段的能譜分布(SEDs)信息。首先分析了254顆已知紅移的星系的SEDs, 證明合併後的SEDs能使得測光紅移的精度明顯提高。對214顆已知成員星系的動力學(視向速度的雙峰結構)分析表明,這個星系團是個未達到馳豫的動力學系統。他們運用測光紅移技術挑選出313顆新的成員星系候選體,進一步的動力學分析發現存在動力學子結構,而且發現了這個星系團正在進行子團間的並和過程的直接證據。研究論文發表在“APJS” 等重要“SCI” 學術刊物上。

(g) 李曉卿教授與合作者基於波-波和波-粒非線性相互作用,建立了宇宙自生磁場的方程,在太陽物理、地球極光區和天體物理吸積盤的反常粘滯等方面有廣泛的套用,得到了和實驗一致的結果。在分析等離激元和巨觀MHD的精細相互作用基礎上,建立一組MHD和等離激元孤波相耦合的非線性方程,發展孤波驅動的新磁重聯理論。李曉卿教授和張航副教授從理論上證明電漿橫場因調製不穩定而會導致自類似塌縮,並分別從磁流體力學和電漿動力論兩方面對磁場的這種演化進行了分析,從而解釋了太陽磁場觀測到的間歇性和天體吸積盤吸積所需的反常粘性。

(h) 卞維豪副教授與合作者利用SDSS數據,研究了活動星系核中心黑洞質量與其寄主星系核球速度彌散關係,發現NLS1s不遵循在正常鄰近星系中發現的M-σ關係,為活動星系核寄主星系核球速度彌散關係的確定,黑洞和星系的形成演化提供了新的線索。他們還利用日本硬X射線衛星ASCA數據,分析了一活動星系樣本的X射線光變。發現光變大小與中心黑洞強相關,NLS1s也遵循這一相關性,為X射線光變起源給出了新的解釋。研究論文發表在“MNRAS”等重要“SCI” 學術刊物上。

(5)學術交流與合作:2001年以來,學科成員參加了ATLAS國際合作組和BES國際合作組的工作,主辦了2004年全國重味物理與CP破壞研討會,先後邀請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J. Steinberg教授,中科院戴元本院士,北京大學趙光達院士等40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我院訪問講學。我學科也先後有30多人次赴美國、英國、義大利、德國、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學術合作和交流。

通信工程系

套用物理系

物理教育所

電子信息工程系

師資隊伍

黨團行政

黨委書記、院長

周延懷 童培慶

黨委副書記、副院長

葉靜 羅成林 黃曉琴 張進明

大學物理教學部

教授、研究員

黃桂芹 黃曉琴 楊雙波

副教授級

戴琳 顧兵 金立剛 談蘇慶 王巍

劉紅 葉堅

大學物理實驗中心

教授、研究員

張寧

副教授級

陳繼康 何捷 鄭新儀

物理系

教授、研究員

卞維豪 黃克諒 劉紅 陸建隆 平加倫

肖振軍 袁啟榮

副教授級

高繹 郭立波 陶永春 熊燁 楊仲俠

張航

通信工程系

教授、研究員

殷奎喜

副教授級

邵建華 楊鳴 曾毓敏 朱竹青

套用物理系

教授、研究員

王鳴 葉永紅

副教授級

馮少彤 毛健民 戎華 吳棟 袁立新

余和五 張義權

物理教育所

教授、研究員

陳嫻

副教授級

吳偉 仲扣莊

電子信息工程系

教授、研究員

馬青玉 徐寅林 周延懷

副教授級

陳家勝 陳淑燕 高玉 黃毅 孫杭嘉

陶紅 王景華 王興和 汪弋平

研究生教育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現有物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及物理電子學博士學位授權點。理論物理、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天體物理、光學工程、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電磁場與波、教育技術學等九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學科教學(物理)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其中理論物理是江蘇省重點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光電技術實驗室是江蘇省重點實驗室,科學與工程計算實驗室、材料物理與化學實驗室是校級重點實驗室。

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現有博導12人(校特聘教授3人),碩士生導師29人(不含博導),獲得博士學位教師32人。學院學術風氣優良、科研力量雄厚,已形成一支在國內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以中青年教師為帶頭人和骨幹的學術梯隊,承擔了一批國家、省級各類科研項目,教學科研成果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獎勵。

學位授權點

物理學

理論物理(博士)

凝聚態物理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天體物理電子科學與技術

物理電子學(博士)

電路與系統

電磁場與波光學工程教育技術

博士生導師

肖振軍 王鳴 陳凌孚 童培慶 羅成林
平加倫 聶守平 葉永紅 殷奎喜 張寧
袁啟榮

碩士生導師

周延懷 黃曉琴 劉紅(大) 楊雙波 黃桂芹
曾毓敏 徐寅林 馬青玉 卞維豪 郭立波
陶永春 王興和 劉紅(小) 王琦 金立剛
馮少彤 張義權 談蘇慶 王巍 吳棟
邵建華 朱竹青 仲扣莊 戎華 熊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