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

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

科學定位常熟生態研究院是以南京大學科研力量和人才資源為依託,針對常熟市生態建設的現狀與需求,集生態技術研發、產業孵化、專業服務、人才培養及國際交流為一體的創新與服務平台。 主要任務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將針對常熟市生態建設的現狀與需求,集生態技術研發、產業孵化、專業服務、人才培養及國際交流為一體的創新與服務機構。 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還將籌建農村氣候研究所、生態建築研究所等解決地方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問題所必需的科學與技術創新隊伍。

基本概況

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成立於2012年10月,由南京大學和常熟市合作共建。

常熟市委、市政府將全力以赴支持生態研究院的建設,希望研究院不僅針對性破解常熟市面臨的、江蘇以至全國都面臨的帶有普遍性的生態環境問題,並起到示範作用。
研究院坐落於現代江南名城常熟市的南湖濕地風景生態區(24000平方米)。目前,研究院已有技術研發、辦公與培訓會議等物理建築空間約3000平方米,野外生態試驗基地60畝(約40000平方米)。它是我國第一個著名高校和地方出資合作建立的生態研究院.。

成立背景

南京大學高度重視與常熟市的產學研合作,全力支持辦好常熟生態研究院。希望校地雙方支持、培育生態研究院茁壯成長,儘快形成規模,創造一流成果,並且轉化為生產力,為建設蘇南現代化生態環境示範區樹立榜樣,並為江蘇和全國起到引領作用。研究院要作為南京大學和常熟開展校地合作、科技成果轉化的橋樑,雙方以此為紐帶建立更加緊密的校地合作關係,不僅要發展生態技術、高新技術與環保產業,而且要以此為龍頭,積極促進學校各類科技成果在常熟的套用和產業化。
2012年5月15日,南京大學與常熟市人民政府在南京大學鼓樓校區會議室簽署《南京大學、常熟市人民政府戰略合作協定》,協定將共建《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作為戰略合作的首批重點內容;2012年9月29日,南京大學與常熟市人民政府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會議室簽署《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共建協定,明確雙方發揮各自的優勢,將全國第一個校地共建的生態研究院,辦成國際一流的研究實體。

科學定位

常熟生態研究院是以南京大學科研力量和人才資源為依託,針對常熟市生態建設的現狀與需求,集生態技術研發、產業孵化、專業服務、人才培養及國際交流為一體的創新與服務平台。

主要任務

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將針對常熟市生態建設的現狀與需求,集生態技術研發、產業孵化、專業服務、人才培養及國際交流為一體的創新與服務機構。研究院以濕地生態與水環境保護、濕地恢復及合理利用、森林保護培育、城鄉生態建設等生態套用關鍵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為主要方向,並根據發展需要在相關產業領域進行拓展,力爭三年內建成擁有高水平技術開發平台和高層次技術團隊的,國內一流、國際有重要影響力的生態技術創新服務載體。

組織機構

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主要包含有:院長副院長辦公室、綜合辦公室,以及濕地生態研究所、森林生態研究所、景觀生態研究所、綠色化學研究所、農村生態研究所、人文生態研究所。
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還將籌建農村氣候研究所、生態建築研究所等解決地方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問題所必需的科學與技術創新隊伍。
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邀請全國著名的生態學家、環境科學家,特別是院士和國外知名的學者,組成院學術顧問委員會,指導與監督生態研究院的戰略發展。

運營模式

南京大學常熟生態研究院實行院長負責制。在充分發揮南京大學各個有關學科優勢團隊力量的同時,基於南京大學生態學一級博士後流動站、全國及江蘇省生態學重點學科、全國 一級博士點學科等的優勢,吸引青年才俊加盟研究院,實現技術創新與研究院的持續發展。

科研成果

生態研究院專兼職研究人員先後主持或參加國家重大專項及國家973、863等項目100餘項。擁有眾多發明專利和科研獲獎,主要有以下內容:

南大常熟生態研究院重大項目研發(部分)


重大項目研發(部分)

項目來源

淮河流域水生態功能一級二級分區

重大水專項

工業與城市生活尾水生態淨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

重大水專項

太湖水生態健康與水生態功能評估

重大水專項

湖泊水生態系統與營養結構區域差異

973課題

主要生物功能群在水華藍藻優勢維持過程中的作用

太湖973專題

金山湖面源污染控制與生態修復技術研究與示範

科技部鎮江863專項

溝渠河網濕地生態修復與水生系統重建專題

科技部973項目

南大常熟生態研究院獲獎情況(部分)


獲獎人

獲獎項目名稱

獲獎年份

安樹青

國際生態工程學會傑出貢獻獎
米草生態工程

1996

江蘇科技進步二等獎
海岸護林可持續經營與管理

2001

安樹青

教育部提名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海濱鹽沼生態修復和生態工程的研究與套用

2006

產品與服務

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技術
根據現有的地形地貌,遵循自然按規律,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布局,堅持“生態優先、重點保護、合理開發、持續發展”的原則,規劃依照“生態、文化、科技”三大理念,完善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充分發揮濕地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對濕地公園的合理規劃和有效開發,集中展示自然風關、濕地景觀、人文遺蹟、民俗風情等,融生態保護與文化建設為一體。
濕地生態恢復技術
在生態學和濕地科學理論的指導下,依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遵循保護優先、重點恢復的原則,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結構的完整性和濕地生境原始風貌,最佳化濕地景觀格局,通過工程建設,為鳥類、魚類和其他濕地動物提供適宜的棲息和繁衍場所,提高濕地生物多樣性,修復與重建濕地淨污功能,通過示範工程的套用和推廣,為濕地的自然保護、生態恢復、淨污功能修復提供可借鑑的經驗與示範作用。
水生態修復技術
以土著物種為基礎,篩選適合所修復水網地區的動植物種群,優先選用經濟價值高的工具種,對主要工具種進行耐污及去除氮磷能力的誘導,強化淨污能力,進行資源化培育,增加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食物鏈複雜性,增加生態系統的能流、物流通量,通過水系的生態改造,利用面源污染成分中高濃度的磷、氮及有機質作為退化生態系統的營養源,促進退化生態系統的修復進程。
水生態淨化技術
開發高效、經濟的工業及城市生活尾水生態淨化技術,進一步削減城市及工業中尾水中的污染負荷,為水質改善提供技術保障。水生態淨化技術包括構造—生態河道強化淨化技術、多級人工濕地淨化耦聯技術、近自然河道污染生態削減技術及近自然—人工灘地土壤側滲聯合淨化技術等,通過水生態的淨化真正實現改善水質,節約水源,可持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