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野鯪

南亞野鯪

南亞野鯪,Labeo rohita (Hamilton, 1822),為鯉科野鯪屬的一種魚類。產於印度的河流中。南亞野鯪(L. rohita)是很好的食用魚和游釣魚,現已能在池塘中飼養。

基本信息

身體特徵

南亞野鯪 南亞野鯪

身體兩側對稱、體形略長,背部拱形輪廓比腹部更為明顯;身上有圓鱗,而頭部無鱗;吻部較低陷,前突超過嘴,無側葉;眼睛位於背側部,從頭的外部看不到;嘴小而靠下;唇厚,而且每片唇均附有明顯內層,呈葉狀或整個;側溝內含有一副小頜須;頜上無牙齒;有三排咽齒;上頜未向前延伸至眼睛前緣;背鰭有三或四個簡單(不分支)鰭條,而背鰭分支鰭條則有12到14個;背鰭插在吻端和尾鰭基部之間;胸鰭和腹鰭從側面插入;胸鰭無硬刺;尾鰭深分叉;下唇一般通過一條窄梁或寬梁與峽部相連;背前區有12-16片鱗,側線清晰,完整並貫穿尾柄中線;側面有40-44片鱗;在側線和腹鰭基部之間有6排或6排半側面橫向鱗片;吻尖,無任何側葉;背部呈藍色,側腹和腹部呈銀色。

南亞野鯪 南亞野鯪

南亞野鯪在其生命的初期喜好浮游生物,主要由輪蟲和枝角類甲殼動物構成,浮游生物構成了應急食物。在魚種階段,積極挑選各種浮遊動物和一些小型浮游植物,如鼓藻類、植鞭毛蟲類和藻類孢子。在另一方面,成魚顯示出對大部分浮游植物積極有力的選擇。在幼魚和成魚階段,南亞野鯪基本上屬於食草性水柱取食者,偏好藻類和水下植物。此外,腸內發現的腐敗的有機物質和泥沙還說明了它們具有水底攝食的習慣。尖形的嘴和柔軟而呈流蘇狀的嘴唇、頰咽部鋒利的邊緣且無齒等特點使這類魚能夠食用不需要捕捉和碾碎的柔軟的水生植物。經改造的頭髮狀薄鰓耙還表明,此魚食用來自過濾水的微小浮游植物。在池塘中,魚苗和魚種顯示出成魚所沒有的集群習性。

生長習性

南亞野鯪 南亞野鯪

南亞野鯪是一種廣溫魚類,在14 °C以下不生長。該品種生長速度快,在正常養殖條件下,一年時的全長可達約35-45厘米,重700-800克。一般來講,在混養系統中,其生長率要高於印度鯪,但低於喀拉䰾。

南亞野鯪雌性和雄性首次成熟的最低魚齡為兩年,而雄性完全成熟要在四年以上,雌性則需要五年。在自然生境中,產卵通常在洪泛河流的淺水和邊緣地區進行。南亞野鯪的產卵季節通常在4月至9月,正好是西南季風期。通過採用適當飼料餵養進行養殖,該類品種在第二年的年底便成熟。然而,繁育不在如此靜止的池塘環境中進行;因此有必要進行誘變育種。根據魚的規格和卵巢重量,產卵量從22.6萬個到 279.4萬個不等;平均產卵量為每公斤體重20-30萬顆卵。南亞野鯪是一種多偶性品種,而且似乎也是混雜品種。最佳產卵溫度是22-31 °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