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桑切瑪

卓桑切瑪

卓索切瑪就是用麥子、酥油、糌粑等製做的供物,簡稱“切瑪”,是藏族人民象徵祥瑞的一種吉祥物。卓索是藏族語,意為麥子、麥粒、麥穗。豐收的麥子大穗、雙穗,古人多以為祥瑞之兆。“切瑪”中的切是青稞炒熟磨成的酥糕。

卓索切瑪寓意

祥瑞滿溢的卓索切瑪:卓索是藏族語意為麥子、麥粒、麥穗。切是青稞炒熟磨成的酥糕。豐收的麥子大穗在藏區視為祥瑞之兆。卓索切瑪是藏區最受歡迎的祈福美食之一,往往採用極為精緻的龍鳳木斗,裝上炒麥、上面放置酥糕,堆成金字塔形,上插彩色麥穗。
卓索切瑪中的日、月是最後來苯教因信奉天地日月而增加的內容;八瑞相是藏傳佛教興起後的佛教烙印,麥穗和雞穗花是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增添的。

卓索切瑪含義

表達了家庭和睦,長者長壽的心愿。無論其形式變化多大,它的內涵意義仍然沒有變化。盒內的炒麥粒和糌粑未加任何修飾的原物。炒麥粒象徵好運,糌粑顯然象徵人壽年豐。作為吉祥物的卓索切瑪在歡度藏曆新年之際出現,自然順理成章,人們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卓索切瑪製作

1、用木板製作一個長方形的木斗,大小不等,有的在斗外表雕刻八瑞相或龍鳳,油漆一新,極為精緻,一般人家用一個斗或升即可。
2、專門做的木斗裡面從中間隔開,一隔中裝滿麥子,一隔中裝滿酥糕。
3、沒有隔的下面裝滿麥子,上面放置酥糕,堆成金字塔形,上插用各色顏料染成的麥穗,也有不著色的麥穗、雞穗花(又稱瑞聖花)和孜卓。
4、孜卓形似令牌,兩面頂端各貼上用彩色染制的酥油塑造的太陽、月亮及八瑞相。
5、卓索切瑪做成後放在佛堂或堂屋的供桌上,兩邊擺上油炸餅,中間點燃酥油燈。

卓索切瑪變化

為了新生民族風俗習慣,現在一些人事民族宗教工作的單位也開始用卓索切瑪,進行藏曆年團拜活動。據說卓索切瑪中的日、月是最後來苯教因信奉天地日月而增加的內容;八瑞相是藏傳佛教興起後的佛教烙印,麥穗和雞穗花是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增添的。

卓索切瑪作用

卡塞 卡塞
藏曆年 藏曆年

新年的準備工作一般在12月初就開始。除購置吃喝玩樂的年貨外,家家戶戶都要製作“卓索切瑪”五穀斗,即在繪有彩色花紋的木盒左右分別盛放炒麥粒和卡塞

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還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秧苗,使其在新年時節長出一、二寸長的青稞苗。“卓索切瑪”的麥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禱來年五穀豐登。臨近節日,男人們忙著打掃庭院,婦女則精心製作“卡塞”,一種酥油製作的糕點,“卡塞”花樣繁多,有耳朵形、蝴蝶形、條形、方形、圓形等各種形狀,塗以顏料,裹以砂糖,既是裝飾神案的藝術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塞”的品種花色常常成為女主人勤勞、智慧和熱情的象徵,在節日裡分外引人注目。
12月30日進入除夕這天,各家各戶的廚櫃或桌子上都放有層層壘起的各種油炸果、裝滿小麥和糌粑的“卓索切瑪”,青稞苗、塗有各種顏色的綿羊頭或面捏綿羊頭、糖果、酥油茶、青稞酒,這些東西作為供品放在佛堂和神像的下面,以表示自己的虔誠。還要做一些有趣的活動,如試穿新衣、家庭主婦將煮好的“觀顛”(放有紅糖、碎奶渣的青稞酒)於午夜時分送給睡在被窩裡的家人喝。
新年初一早晨,家庭主婦要到水井或泉邊撒“卓索切瑪”,背回第一桶潔淨水,讓全家人起床洗臉並飲飽牲畜。待老小依序坐定後,母親便端起“卓索切瑪藏曆年 ”五穀斗,向全家祝福:“扎西德勒彭松措”(祝吉祥如意又圓滿)。於是全家每人抓一點斗中的糌粑對空拋撒,品嘗少許並回祝:“阿媽巴珠貢康桑”(願慈母安樂又健康)。相互祝願後,大家就喝“卓突”(放有碎肉骨頭和碎奶渣的麥粒粥等)。
在歡度藏曆新年時,藏民族還有使用羊頭裝飾品的傳統,精美的羊頭飾品栩栩如生,象徵著來年牧業豐收。以前,在新年前夕,有的人家會用酥油雕塑一個彩色羊頭,藏語稱為“隆過”,它一般擺設在佛龕前面所貢之品的中央。
除了切瑪盒和羊頭裝飾品,青稞苗、五色麥穗、香布等也是過新年不可缺少的。香布則主要用於懸掛在窗沿、屋檐以及門上,每到過藏曆新年的時候,在這些地方換上嶄新的香布,不僅為新年增添了新氣象,也是表達了大家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